2016年12月31日 星期六

2016年已讀書單

2016年讀完的書:
1讓愛成為一種能力 : 在關係中滋養彼此,讓你更敢愛、懂愛、親近愛
2與孩子一起上的情緒管理課 : 五個探索階段X四種教養類型X五項輔導步驟
3逃避自由 : 透視現代人最深的孤獨與恐懼
4自主學習 : 化主動性為創造力,建構多元社會的瑟谷教育理念
5童年與解放衍本
46媽啊,一下迷路一下爆走
47背離親緣 : 那些與眾不同的孩子.他們的父母,以及他們尋找身分認同的故事(下)
48一定要會的閱讀管理法
49超快速讀書法
50把時間當作朋友
51人人都能用英語
52新生--七年就是一輩子
53像藝術家一樣思考
54醬子就可愛 : 不生氣媽媽 練功筆記
55童年與解放(讀第二次)
56臣服的力量 : 放下執著,相信每一刻都是最好的安排
57教室外的視野
58大人也喜歡的繪本1
59大人也喜歡的繪本2
60好好出口氣 : 設定界限,安全表達憤怒
61小朋友的哲學大哉問 : 讓大人傷腦筋的孩子氣提問,哲學家,請回答!
62一課經濟學
63絨毛兔
64哲學種子系列-自由與不自由
65哲學種子系列-美與醜
66哲學種子系列-愛情與友情
67哲學種子系列-勇氣與恐懼
68哲學種子系列-領導者與其他人
69冤罪論 : 關於冤罪的一百種可能
70哲學種子系列-男孩?女孩?
71哲學種子系列-身體與心靈
72哲學種子系列-什麼是好?什麼是壞?
73哲學種子系列-小與大
74哲學種子系列-公平與不公平
75哲學種子系列-和平萬歲!!
76哲學種子系列-工作與金錢
77哲學種子系列-生命的故事
78哲學種子系列-自然與污染
79The tale of Little Pig Robinson
80遊戲力 : 陪孩子一起玩出學習的熱情與自信
81我的十堂大體解剖課 : 那些與大體老師在一起的時光
82哲學.思考.遊戲-幸福,是什麼呢?
83不再沉默
84活用一輩子的筆記術
85哲學.思考.遊戲-自由,是什麼呢?
86哲學.思考.遊戲-團體生活,是什麼呢?
87成功創意,不請自來! : 13堂帶給皮克斯.夢工廠源源不絕活力的即興訓練課
88哲學種子系列真真假假大集合
89成功者的筆記本都記些什麼?
90活用一輩子的旅行筆記術
91成功者的筆記本都記些什麼? : 實踐篇
92江戶日用品 : 延續三百年的生活溫度
93生命的心流 : 追求忘我專注的圓融生活
94天才密碼
95文藝女青年這種病,生個孩子就好了
96閱讀力 : 效率最高載入式閱讀整理術
97日系百元文具活用術 : [整理x學習x手帳x筆記本]
98向康德學習請客吃飯
☆寫張愛玲的部分略過(沒看過張後來發表的作品)
99領導梯隊 = Leaders at all levels : 全面打造各級領導人 : deepening your talent pool to solve the succession crisis
☆後半段快速翻過而已,畢竟內容跟家庭主婦生活太無關了。
100哲學家開的店
101如何閱讀一本書
102為什麼人這麼難懂? : 精神科醫師教你如何理解人心.建立溝通
103超思考
104餐桌上的危機 : 基改食物大解密 靠自己的力量吃出安全的三餐 = Living GMO free 346
105考上第一志願的筆記本 : 東大合格生筆記大公開 111
106成為他自己 : 全人,給未來世代的教育烏托邦 352
107說真話的勇氣 : 北野武の新道德 268




2016年12月27日 星期二

【心得】成為他自己 : 全人,給未來世代的教育烏托邦

作者:劉若凡
出版:衛城

心得:
寫寫我覺得比較有感的部份。烏托邦失序那段(這段真是超精彩,我們這種從沒享受過自由的體制內學生真的無法想像),全人的教師在掙扎著介入與不介入的那部份,讓我聯想到我們這些新手父母帶著孩子成長的種種困惑,都說要給孩子界限,孩子才不至於無所適從,而到底該給怎樣的界限?執行的強度又該到哪?面對每次的突發事件以及自己的身心狀況,又該如何拿捏出手的時機?後來因為資源、人力的限制,必須在價值的主從上做選擇時,也讓我想到家庭不也是如此,當你要捍衛家庭的某些價值觀的時候,某些東西必然就要變得次要才可能。讀到教師們的這些掙扎,很能對照到徬徨母親的心情。

其他是一些更為零碎的感想,比如:
認為學校(或一些團體)「是我們的」的心情(全人的學生就會覺得全人是他們的),我從來不曾有過,我也不像很多人很懷念國高中生活,我是巴不得快快離開永遠不再踏進那裡。那種深刻活過的感覺在我年輕的時候完全沒有…要說深刻活過,感覺到有什麼可以稱做是「我們的」,那大概就是我現在自己建立的家庭了吧(沒別的了)

而讀著讀著,也產生一些疑問:在失序年代,一些人轉出全人,這很好理解,而留下來的人呢?為何不走?他們的父母為何有信心讓他們的孩子留下?讀過美國瑟谷學校,似乎沒有這種失序年代?還是他們略過沒寫?最後則是,我能給孩子什麼樣的教育環境?

而我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斷閱讀,不斷讓自己成長,其他,還真的只能觀察與等待。

補充其他感想:
全人中學最終還是不可能有真正的平等,因為到萬不得已的時候還是有董事會出面。權威還是在的,只是包了很多層包裝紙(但包裝紙並非不重要),讓人比較能接受而已。這裡的權威,我認為是專業。比較是希望學生相信專業,自己對學習的想法未必總是對的。

 然後我贊成黃武雄說的,不強迫學生修某些課,但持續溫柔提醒學生那些為何重要

我記得瑟谷學校的方式是學生跟老師訂上課契約,違反就整個課取消,而學生也有權開除不適任老師,這種平等我贊成

我的疑問還有,為何瑟谷學校沒有課程但卻不會有全人的狀況發生?

權威包了很多包裝紙,但我覺得包裝紙是重要的


【書摘】考上第一志願的筆記本 : 東大合格生筆記大公開

作者:太田文
出版:聯經

考上東大的學生筆記都很漂亮,字跡雖然不一定好看,但都排得很整齊,每個區塊的劃分都是有想法的,不是瞎抄板書而已。雖然我的人生可能不會再有任何考試了,但脫離了學生身份以後再回頭看看這個筆記法,覺得人家能考上,確實有其道理!能整理出這樣的筆記的人,頭腦一定是很清楚的。以下摘錄筆記的七個法則:

一、第一個字對齊
二、一定要寫才動手寫,否則影印貼上筆記本即可(節省寶貴時間)
三、志在清晰,不怕大量留白(留白可以在上課或複習時補上最新的想法)
四、製作索引(利於複習時快速查找到需要的內容)
五、筆記本的段落分明
六、記筆記之前先有規劃
七、本本字跡清楚工整(字不一定漂亮,但一定排得很整齊)

2016年12月25日 星期日

【書摘】餐桌上的危機 : 基改食物大解密 靠自己的力量吃出安全的三餐 = Living GMO free

作者:陳儒瑋、黃嘉琳
出版:幸福文化

這是一本以傳遞資訊為主的書,以下摘錄我覺得需要留下的資料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所共同建立的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 Alimentarius Commission, CAG)的定義:「基因改造生物是指基因遺傳物質被改變的生物,其基因改變的方式系透過基因技術,而不是以自然增殖及或自然重組的方式產生」

●歐盟的定義:「基因改造生物,係指除人類以外的生物體,其中的遺傳物質發生改變,但這種改變不是因為自然交配或自然重組而產生。」

●農委會方面《植物品種與種苗法》第三條中針對基因轉殖的定義為:「使用遺傳工程或分子生物的技術,將外源基因轉入植物細胞中,產生基因重組之現象,使表現具外源基因特性。但不包括傳統雜交、誘變、體外受精、植物分類學之科以下之細胞與原生質體融合、體細胞變異及染色體加倍等技術。」

●衛生福利部則在二○一四年甫新修正的《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三條中,說明基因改造的定義為:「指使用基因工程或分子生物技術,將遺傳物質轉移或轉殖入活細胞或生物體,產生基因重組現象,使表現具外源基因特性或使自身特定基因無法表現之相關技術。但不包括傳統育種、同科物種之細胞及原生質體融合、雜交、誘變、體外受精、體細胞變異及染色體倍增等技術。」

●國產非基改,當季現採最新鮮」大豆販售通路:
供應者:倪序孟
電話:0938971301
販售地點:家樂福各連鎖賣場
品名:綠晶黃豆


供應者:陳峰昇
電話:0910368243
販售地點:麻豆雜糧產銷班台南市麻豆區龍泉里54號
品名:芋香黑豆


供應者:蘇建鈞
電話:0910795599
販售地點:新北市農會真情食品館 www.ubox.org.tw
品名:芋香茶豆

供應者:曾國旗
電話:0932522458
販售地點:東豐農業網 www.dongfon.com
品名:國產雜量黃豆

供應者:蕭旭陽
電話:0988328389/03-8653289
販售地點:純青農場 花蓮縣壽豐鄉豐山村山邊路二段58號(自產自銷)
品名:有機黑豆黃豆毛豆

供應者:下營區農會
電話:06-6892116
販售地點:台南市下營區農會南市下營區中山路一段133號
網路商城:www.shiaying.com.tw/ec/index.php?&Itemid=50
品名:A贏黑豆  黑豆茶

供應者:朴子市農會
電話:05-3794102
販售地點:朴子市農會網路商城 shop.polon.org.tw  朴子市農會嘉義縣朴子市山通路102號
品名:穀天下有機黃豆 有機黑豆

供應者:美濃區農會
電話:07-6833309
販售地點:美濃區農會 美濃區中正路3段100號
品名:美濃黃豆 美濃黑豆

供應者:滿州鄉農會
電話:08-8801117
販售地點:滿州鄉農會 屏東縣滿州鄉滿州村中山路34號  財團法人台灣區農漁會超市中心
品名:滿州黑豆

供應者:台糖公司
電話:06-3378888
販售地點:台糖公司 台南市東區生產路68號台糖量販店
品名:台糖本土黃豆

●國際間,有關基因改造食品對人畜健康影響的研究仍持續發展中,全球科學家對此「尚未有定論」

●台灣尚未核准種植基因改造作物,因此只要是台灣塊土地上出產的農作物都是非基因改造

●有機農產品一定是非基因改造

2016年12月23日 星期五

【心得】超思考

作者:北野武
出版:時報
很快就讀完的一本書

就是北野武大叔的一堆碎念這樣
感受到北野武對政治政確的綁手綁腳與假掰感的各種不耐煩

【書摘】為什麼人這麼難懂? : 精神科醫師教你如何理解人心.建立溝通

作者:藤本修
出版:易博士文化
☆讀此書是有得到一些以前不知道的資訊,因為沒有太多感想,以下只摘錄一下封底也有放的讀心十大原則:

摘:
一、必須了解「解讀人心並非易事」
二、兼用邏輯分析和時情感連結的方式
三、對於心理疾病有正確的知識
四、排除先入為主的觀念
五、不被既有的價值標準所左右
六、善用自己各種經驗來對應
七、要有主動揣摩的態度
八、以自己扮演的角色來讀心
九、避免武斷的說法
十、傾聽的態度勝於一切

2016年12月20日 星期二

【書摘/心得】如何閱讀一本書

作者:莫提默.艾德勒 查理.范多倫
出版:台灣商務

摘:
頭一次面對一本難讀的書的時候,從頭到尾先讀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來查詢或思索。
☆心得:
我已經在各種不同教導人們如何閱讀的書上讀到這樣的建議不只一次了,已是鐵則。

摘:
所謂的藝術或技巧,只屬於那個能養成習慣,而且能依照規則來運作的人。這也是藝術家或任何領域的工匠與眾不同之處。要養成習慣,除了不斷的運作練習之外,別無他法。這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從實際去做中學習到如何去做的道理。在你養成習慣的前後,最大的差異就在閱讀能力與速度的不同。經過練習後,同一件事,你會做得比剛開始時要好很多。這也就是俗話說的熟能生巧。一開始你做不好的事,慢慢就會得心應手,像是自然天生一樣。你好像生來就會做這件事,就跟你走路或吃飯一樣自然。這也是為什麼說習慣是第二天性的道理。知道一項藝術的規則,跟養成習慣是不同的。我們談到一個有技術的人時,我們並不是在說他知道該如何去做那件事,而是他已經養成去做那件事的習慣了。當然,對於規則是否了解得夠清楚,是能不能擁有技巧的關鍵。如果你不知道規則是什麼,就根本不可能照規則來行事了。而你不能照規則來做,就不可能養成一種藝術,或任何技能的習慣。藝術就跟其他有規則可循的事一樣,是可以學習、運作的。就跟養成其他事情的習慣一樣,只要照著規則練習,就可以培養出習慣來。
☆心得:
若是照《天才密碼》書裡說的,就是「深刻練習」,然後生成很多很多髓鞘,打造堅實的迴路。至於習慣是沒辦法改的,能做的只有養成新習慣,用新習慣取代舊習慣。

摘:
一本好書,就像一棟好房子,每個部份都要很有秩序地排列起來。每個重要部分都要有一定的獨立性。就像我們看到的,每個單一部分有自己的室內架構,裝潢的方式也可能跟其他部分不同。但是卻一定要跟其他部分連接起來––這是與功能相關––否則這個部分便無法對整體的智能架構做出任何貢獻了。

摘:
作者的主旨如果沒有理論的支持,就只是在抒發個人想法罷了。

摘:
閱讀的一部分本質就是被困惑,而且知道自己被困惑。懷疑是智慧的開始,從書本上學習跟從大自然學習是一樣的。如果對於一篇文章你連一個問題也提不出來,那麼你就不可能期望一本書能給你一些你原本就沒有的視野。

摘:
我們要討論的是受教的美德––這是一種長久以來一直受到誤解的美德。受教通常與卑躬屈膝混為一談。一個人如果被動又順從,可能就會被誤解為他是受教的人。相反的,受教或是能學習是一種極為主動的美德。一個人如果不能自動自發地運用獨立的判斷力,他根本就不可能學習到任何東西。或許他可以受訓練,卻不能受教。因此,最能學習的讀者,也就是最能批評的讀者。這樣的讀者在最後終於能對一本書提出回應,對於作者所討論的問題,會努力整理出自己的想法。
我們說「最後」,是因為要能受教必須先完全聽懂老師的話,而且在批評以前要能完全的了解。我們還要加一句:光是努力,並不足以稱上受教。讀者必須懂得如何評斷一本書,就像他必須懂得如何才能了解一本書的內容。

摘:
我們希望你不要弄錯了,以為所謂的評論就是要不同意對方的說法。這是非常普遍的誤解。同意對方說法,與不同意對方說法都一樣要花心力來做判斷的。同意或不同意都有可能對,也都有可能不對。毫無理解便同意只是愚蠢,還不清楚便不同意也是無禮。

摘:
如果你所讀的書都在你的能力範圍之內,你就沒法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你必須要能操縱超越你能力的書,或像我們所說的,閱讀超越你頭腦的書。只有那樣的書能幫助你的思想增長。除非你能增長心智,否則你學不到東西。

2016年12月15日 星期四

【書摘/心得】摘學家開的店

作者:鄭在恩
出版社:三采
摘:
康德認為每一個人都有判斷對與錯的能力,而這個能力就存在於我們的理性當中,康德稱這為「實踐理性」。這是每一個人天生就擁有的,是一種存在於心中教你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能做的標準,就像是我們所說的良心一樣。

心得:
這是目前我看到最淺顯易懂的解釋了
童年與解放帶給大家的閱讀痛苦無非就是有些哲學詞彙被越討論越解釋越墜入五里霧的fu...........
但卡在這些詞彙是不必要的,我們總能找到更加適合帶我們過橋的讀物來幫忙(雖然是事隔很久才找到)






2016年12月12日 星期一

【心得】閱讀力 : 效率最高載入式閱讀整理術


心得:
最近開始閱讀做筆記的方式,讀來讀去,奧野宣之的方式最式合我,我也是邊讀就邊實踐了,目前實踐了快一個月,還沒有覺得很麻煩想放棄的感覺,看來全部的東西整合在同一本筆記真的是可以繼續嘗試的方式。

另外,開始大量閱讀以後,也很重視效率的提升。我從隨便讀讀不做筆記到後來漸漸自己有一搭沒一搭地在fb記一下很有感的書摘,後來開始想累積點什麼,才又開了部落格把書摘丟上來,以免fb的資料難以查找,想找時等於大海撈針,感覺有記跟沒記一樣。

查了奧野宣之的其他筆記法,發現這本閱讀整理術馬上預約來讀。結果還蠻開心的,有很多方法跟我後來自己發展的方式也雷同,讀後有一種:哇,我的想法跟出了書教做讀書筆記的人的想法也差不多嘛!

讀完以後發現有一些方式我可以繼續維持,另一些部份真的可以參考書上的方法來改進我自己的筆記法。

本書分成幾個部驟
尋找→購買→閱讀→記錄→活用

以下分享我自己的方式
一、尋找
尋書單的方式,我自己就是簡單記在一本小小的便條紙簿,因為我不買書不藏書,所有的書都是從圖書館借來的,因此不需要太詳盡的資料,所以我通常只記書名,如果是很常重複出現的書名才加註作者。通常我撈書單的方式跟作者也差不多,來源有:正在讀的書裡提到的書、關注的人或網站推荐或有關注的出版社的新書資訊。通常得到這本書就會先記在筆記本或先貼到自己的臉書頁面暫存,如果非常想讀,則:

先從網路書店找到書,再上圖書館查詢是否有館藏,有則馬上預約,若預約已滿,則先登記在筆記本上。若圖書館沒書,則立刻薦購。薦購的書館方不一定會通過,就算通過了,也都要等很久。但我覺得無妨,書是讀不完的,先讀別的,然後時間不知不覺就過了,書也就來了。就算館方真的不買,我在圖書館網站裡也已經有記錄,日後檢視的時候,若真的還是非常想看,再從其他途徑找書,若閱讀的心情已冷卻,那就當作無緣,不執著。

不過我看了作者的尋書單,突然也有點想要改良一下,也許多點資訊會更有趣。比如我是從誰那邊的推薦得到此書的資訊?這書又讓我找到什麼別的書?如果這一串記錄下來也許也算是一種思考方向的記錄吧。

二、購買
如上述,我幾乎不買,只去圖書館借。省掉很多整理的時間壓力和藏書的空間壓力。

三、閱讀
作者使用兩張書籤跟折角的方式來做記號,我有時也用兩三張書籤,但不折角。不論是我自己的書還是借來的書我都不折角(倒是常發現沒公德心之人不但折角還畫線…)。作者也不鼓勵直寫把筆記寫在書上,因為成效不彰。我以前也會在自己的書上畫線或寫點什麼,但後來發現我寫歸寫,寫完也通常沒再翻開看,而且也討厭書本髒髒跟密密麻麻的感覺。再來就是有些感想未必想被別人看到,若有人向我借書也蠻尷尬的。現在我發展出來的方式跟作者也類似,但我是用n次貼標籤來做記號。我不邊讀邊做筆記,我都是看到有感的部份就先用標籤貼起來,等整本都讀完以後,再回頭翻閱有貼標籤的部份,若是仍然覺得值得摘錄,就打字留存,若重讀覺得還好,直接撕掉標籤,繼續檢視接下來貼的部份。我因為也不藏書,所以還了書就跟作者讀完書就把書丟了的意思一樣,我也只想留下摘錄跟筆記。

四、記錄
我的方式也剛好跟作者一差不多!一樣是摘錄+心得參雜的筆記組成。只是我真的無法一一用筆記,太累人。我個人覺得部落格的整理功能很不錯,也有站內搜尋功能,省去還要製作數位索引的麻煩

五、活用
目前我自己主要工作是育兒,所以看的教養書或心理方面的書,能夠實踐在生活上的就直接做了(實踐的失敗率是另一回事,在此不討論)。其他主要是讀書法、筆記法、學習法的改進。這些也都正在實踐與修正中。個人除了寫寫臉書自言自語一番,就只有這個沒人知道的部落格,沒有著書立言的偉大使命,因此輸出這部份不著急。我先大量輸入比較重要。

後面他分享自己會隨時帶著兩三本書,看膩了就換本看。這跟我也是一樣!!!我包包至少有二三本書,而且屬性一定很不同,如果讀到太艱澀的書,有時需要另一本輕鬆的來喘息一下再繼續,所以這個建議我非常有感,也覺得非常實用!


2016年12月11日 星期日

【書摘】文藝女青年這種病,生個孩子就好了。

作者:蘇美
出版社:小貓流

●原來這就是當媽媽。一個女人就此結束了恣意而為的小散文時代,帶著孩子進入了漫長、持久而堅韌的大史詩時代。一個人攜帶著另一個人開始生命的漂流,供給他保護、愛和教育,卻始終沒有彼岸以供抵達。

●生命不是權利,而是義務。在某一刻你會覺得辜負了它。你本該讓生命更自然、快樂、健康和多彩,可是沒有。此前大多數時候,你茫然無知,潦草度日,彷彿有無數個明天可供揮霍 如今一個嶄新的生命擺在你面前,告訴你人生過半,來日無多,但同時他彷彿又是一個自我救贖的契機。他有新的肌膚、新的眼神、新的頭腦,好像你可以在他身上再活一次,可你又知道這個帶著你基因的小東西,最終不是你,而是另外一個人。

●每個小朋友衝著媽媽開口一笑,空氣裡就會「叮」的一響,落下很多金幣來。你每天整理整理找地方存好,十八年之後他變成好漢那一天,你就能當個腰纏萬貫的守財奴了。

●一個孩子不會改變你的任何事。是的,他會改變你的作息、習慣、知識面和詞彙庫,會改變你的體型、樣貌、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甚至會改變你的人際關係、職業前景或是命運。但上述這些東西捏合在一起,卻依然不是你。你是超越在這之外的,唯有在絕對的孤獨中才能定義的那個人。那些指望通過孩子改變自己的女人們,狂心早歇吧;那些恐懼孩子會改變自己的女人們,也不必煽情太過戲碼太重。孩子不是你,甚至不是你的,基因和相貌分享來自你,並不代表他就是你的。他的命運不是給你帶來陪伴,不是毫無條件地愛你或被你愛,不是維繫你的主要生活軌跡,不是給你希望,而是開始他自己的生命之旅。這裡面你的戲分並不多,而且會越來越少。這是一種絕對的自由,想一想,這真有一種煽情的意味,又或者他只是被迫投生人世,忍受多年「人」的生涯。

●如果遇到前來吐槽婆婆的姐妹,拜託大家,千萬別搬出愛啊、理解啊、遷就啊、寬容啊、責任啊、修為啊這些大道理去心靈雞湯她,你就熱湯熱飯熱心腸,聽聽她吐槽,跟著她一起罵罵人、出出氣。她不是不懂道理,而是長久的辛苦耗盡了她的耐心。她突然崩潰了,她要的不是聽你給她講道理,而是需要個地方發洩一下,然後自我修復,過一陣子就好了。她會帶著你的理解和支持,滿血復活,抖擻精神,回去繼續修練她那百忍成鋼的媽媽生涯。
☆心得:罵老公罵小孩也一樣適用喔



【書摘】天才密碼

作者:丹尼爾.科伊爾
出版社:天下雜誌

●建立技能的關鍵:深度練習、點燃熱情、大師指導

●深度練習建立在一個矛盾點上:掙扎前進,將自己推向極限,讓自己犯錯,會使你更聰明。換句話說,體驗不得不放慢、犯錯、矯正的過程,好比在冰覆的山頭前進,有一天就會在不知不覺中,變得更迅速敏捷、優雅從容。

●雖然神經元和突觸非常重要,但過往以神經元為中心的世界觀,已被徹底顛覆。事實證明,髓鞘的絕緣性,看似不起眼,卻對大腦功能,特別是學習技能部分,扮演著關鍵角色。

●三項發現,掀起一場腦神經學大革命:(一)人的動作、思想和感覺,都來自一連串精確的電子訊號,穿梭於神經元(神經纖維迴路)間。(二)髓鞘是包覆神經纖維的絕緣體,能增加訊號強度和準確性。(三)愈常刺激的神經迴路,外層髓鞘就會更優化,讓人的動作和思想愈強、愈快。

●寡樹突細胞和星狀細胞這類支援細胞,一旦察覺神經纖維迴路受到刺激,就會生成髓鞘,包覆在被觸發的迴路上。神經迴路愈常受到刺激,外圍的髓鞘層就會愈厚;髓鞘包得愈厚,訊號傳遞的速度就會愈快,甚至會比沒有絕緣神經纖維快上一百倍。

●髓鞘運作機制有四項基本原則:
一、訊號觸發至關重要。虛幻的想法無法促進髓鞘生成,這套機制只用來回應具體行動,尤其是重複的動作,如此一來,脈衝才能被觸發,讓訊號通過神經纖維,進而促使髓鞘執行包覆行動。

二、髓鞘的作用普世皆準。髓鞘運作標準適用於所有技能,不管揮桿或演奏樂曲,髓鞘都根據相同規則增長。髓鞘採用精英式管理,只有觸發的迴路才會受到絕緣。

三、髓鞘形成絕緣體,但不拆解絕緣體。像馬路上的鋪路機,髓鞘形成是單方向的,除了衰老或疾病,一旦技能神經迴路受到髓鞘絕緣,就無法取消絕緣,這就是習慣不易破除的原因。改變習慣的唯一辦法,是透過重複新行為來建立新習慣,也就是針對新神經迴路生成髓鞘。

四、年齡很重要。在兒童時期,髓鞘一波波降臨,有些由基因決定,有些靠後天塑造。此情況會一直持續到三十多歲,這是一段關鍵時期,大腦極易學習新技能。此後我們將繼續經歷髓鞘的淨收益期,直到五十歲左右,學習能力才開始走下坡。好在,人一生都保有生成髓鞘的能力,五%的寡樹突細胞維持備戰狀態,隨時準備接受召喚。

●「為什麼青少年會做出錯誤的決定?」因為「該有的神經元都在,但未充分絕緣」直到整個神經迴路通通絕緣之前,局部迴路就算具備功能,也無法在衝動行為發生時,立即發揮作用。青少年明白是非,但需要時間才能想通。

☆我的整理:
全語言學習法→點燃學習熱情
字母拼讀法→深度練習
要成功培養閱讀能力兩種學習法都必要

☆我的整理:
育兒原則:注意孩子的興趣、讚美他們的努力、告訴孩子髓鞘機制如何運作

2016年12月5日 星期一

【書摘】生命的心流 : 追求忘我專注的圓融生活


●可產生心流的活動:
一、具有明確目標
二、清楚規則
三、立即回饋

●希臘哲學家認為,唯有在空閒時,人才是真正的人 ○為他可以將時間用於學習、藝術、政治等自我開發的活動。事實上,希臘文的「休閒」(scholea)與英文的「學校」(school)源自相同字根 原因不外是:利用休閒時光的最佳方式就是學習。

●個人受旁人意見影響的程度,依文化而有所差別。舉例來說,你不能將傳統的印度人視為獨立的個體,而是要將個人看成一整片社會網絡中的接點。個人的存在並非源自他特有的思想或行動,而是由子女、手足、堂表親、父母所定位。即使是現代,東亞裔的兒童在獨處時,也比高加索裔兒童更記得父母的意見與期望。以心理分析的名詞來說,這種人具有較強的「超我」(superego)。然而,就算某人的個人主義色彩再怎麼強烈,他的生活內涵仍受旁人極大的影響。

●就某些方面而言,情緒是建構意識的最主觀成分,因為只有你才能判別自己是否真正體驗到愛、羞恥、感激或快樂。但情緒同時也是心靈最客觀的成分,因為戀愛、羞愧、懼怕或快樂時所體驗到的「衷心感受」,通常比我們對外界的觀察、或由科學與邏輯中學到的一切更為真實。因此,我們常會發現自己身陷矛盾角色:觀察別人時宛如心理學家,只重視行為,卻漠視言語內函;反觀自己時卻有如現象學者,重視內在情緒的程度,遠甚於外在事情與行為。

●欲使先天的才能轉變成充分發展的智力,你就必須學會控制注意力。

●「心流」隱含的意義,就像許多人形容自己表現最傑出時那份水到渠成、不費吹灰之力的感覺,也就是運動家所謂的「處於顛峰」、宗教神秘主義者宣稱的「聖靈充滿」、藝術家及音樂家所說的「靈思泉湧」。

●處於心流狀態時,我們並不會覺得快樂,因為要體驗快樂,內心必得專注如一,如此不免會讓注意力脫離手邊的工作。倘若攀岩候在舉步維艱時,尚得分心感受快樂,很可能會失足摔落谷底。手術中的外科醫生、彈奏艱澀樂曲的音樂家也不例外。唯有在完成任務後,方有餘暇回顧適才發生的事,進而為這種極佳的體驗心生感激,並自內心湧現快樂之情。然而,人類毋需體驗心流也能感到快樂。在身體放鬆休息、享受暖陽,或是人際關係和諧愉悅之下,人們也能由這類消極的休憩體驗到快樂。這些時刻固然值得珍惜,但此類快樂卻十分脆弱,而且須有利的外在環境方能產生。唯有繼心流而來的快樂,才是自己塑造而得,對個人意識的拓展與成長才有助益。

●改善生活素質的第一步在於:妥善規畫日常活動,以從中獲取最有助益的經驗感受。

●德國一項大規模研究發現,書看得愈多,人的心流體驗也愈多。但看電視的時候,情況卻正好相反。心流體驗頻繁者,大半是一些多看書、少看電視的人;常看電視、少讀書的人,心流率最低。

●希臘文的idiot一字,原意是「獨居的人」,可見在他們的觀念中,人若是斷絕社群的互動,心智上便會陷入低能。近代文盲社會也認為,喜歡獨居的人必定為女巫之流,因為正常人除非受外力所迫,否則絕不會群索居。既然人際互動對於意識的平衡穩定十分重要,我們不得不釐清其中道理,並學習將這種互動化為正面的經驗感受。就像做所有事情一樣,要享受人際關係,必得付出代價。

●若欲充分享受人際互動,讓心念常保條理分明,必須符合兩項條件。首先,找出自己與別人目標的一致性;其次,必須願意關心別人的目標。

●根據歷史學家拉杜瑞(Le Roy Ladurie)的著述,中古世紀晚期,法國農村所謂的家庭,是指同住一個屋簷下、共同進食的所有人。其中固然包括了血親,也囊括了農工或前來幫忙農事而居住此地的人,顯而易見,這些人除了農事之外,與屋主別無其他關係,但還是被視為同一屋子的成員。對他們而言,只有這種單位叫做家庭。比這更早的一千年前,羅馬的家庭又迥然不同。當時的家長有權合法處死觸怒他的子女,但血緣性子嗣的重要性仍如十九世紀的貴族家庭。這些互異的特色至今在各自的社會文化中仍有跡可循。除此之外,我們更透過人類學家,得知許多家庭形式,從夏威夷以所有年長女性為母的大家庭,到各式各樣的一夫多妻及一妻多夫形式。看盡各種家庭形式之後,美國核心家庭的瓦解(五0%的離婚率,大多數兒童成長於無父或重組的家庭)便不再是一場大悲劇,而是適應社會經濟變遷的正常轉型形式。

●注意力是一種有限的資源

●創意洋溢的人通常也具有自得其樂的性格。他們所以能夠獲得突破性的進展,是因為他們能多餘精力投注在瑣碎平凡的事物上。

●能掌控注意力,便能掌握經驗,進而控制生活品質。只有專心致志,資訊才能進入意識之中。專注力宛如一層濾網,夾在外在事物與內在經驗之間。我們所感受到的壓力,大半與掌控注意力的能耐有關,而非來自於發生的事。

●唯一可以掌握人生的方法,就是學會讓精力與意圖同步,將精神能量投潢在自己想做的事情上。

●有人問小說家斯特恩,何者是他寫作生涯中最難克服的障礙,他回答道:我認為,最難克服的是自己無聊的一面,也就是虛榮、驕傲、未獲應得禮遇的感覺、與別人互相較量之心等等。我費了很大的工夫去克服。我很幸運還擁有一些優點,讓我得以對抗悲觀與憤恨。我見過一業更有才氣的同事及同輩,就是這麼被擊垮的。我曾在心中感受到它的存在,但我已學會如何對抗。我會這麼說:「最大的阻礙就是自己。」

●大多數人都只在不如意時才會反省自己,由此進入惡性循環,在眼前的焦慮與痛苦回憶交互影響下,便會愈發自覺悲慘。欲衝出此種循環的方法是:養成在心情昂揚、對生活尚感滿意時才反省人生的習慣。但更好的辦法是:將精力投注在與自我間接相關的目標或人際關係上。一旦經驗到複雜互動中的心流,體驗到具體且客觀的回饋,我們便可輕而易舉地對自己產生正面的看法。

●尼采:我給偉大下的藥方是「熱愛命運」,也就是不求相異,不求前進,不求後退,不求永垂不朽……不光是忍受無可避免之事……而是要愛它。……我想要逐漸學會領悟事情必要性之美,如此我方能成為製造美麗事物的人。

2016年12月3日 星期六

【文摘】去圖書館還書,不亦樂乎/顏擇雅

這段很有共鳴,摘錄保存
摘:

寫《名利場》的薩克萊曾說,他每次去大英博物館的圓形閱覽室借書讀書,都忍不住要感激上主的恩典。愛書人進圖書館,享受的樂趣可多了。買不到或買不起的書,不只能借,還不必看人眼色,一樂也。架上書那麼多,借之不盡,二樂也。買來的書往往難捨難分,在家裡東堆一疊,西堆一疊,積多成災,借書必須歸還卻是天經地義,分手了無罣礙,三樂也。正因必須歸還,因此借來的書往往一到手就開始讀,大曾閱讀效率,四樂也。


2016年11月24日 星期四

【筆記】教育難題的意外答案

罗辑思维 47 教育难题的意外答案

獎勵和複習就是扼殺興趣的兇手

反複出現的刺激→沒有興趣

獎勵有兩種:內獎、外獎

外獎的反覆重複就是內獎消失的重要動力

所有的家裡只要有孩子上學,這個家裡最忙的是孩子而不是大人

情商的培養需要時間

從智商教育轉到情商教育這是進化史和現代文明狀態給人類提出來的挑戰

不要去培養創造力,給選擇,造環境,不要干涉太多

閱讀心得

遠離「不幸運」,從遠離「道德綁架」開始


心得:

最近遠離了一個試圖要對我進行道德綁架的人,幸好還沒真正踩進去之前我就先漸漸疏遠。

檢視一下我有沒有在任何形式上已經佔了他便宜或凹他?答案是沒有。好險。

從他那邊學東西,我都是有交學費的,沒有凹他免費給我什麼好處,不過他卻想利用我的社

會關係,以及想學習某技能的強烈慾望而想操控我以達成他自己的目標。我有一天忽然醒

了。

這一切都是我的妄念(羅振宇說妄念就是:自己揮之不去但又必須靠他人才能夠完成的願望

就叫妄念)給了別人這種機會這樣對我。而只要我拋棄這個妄念,這人的任何作為

就再也操控不了我。當我意識到這個,突然覺得很放鬆,然後就放過自己也放過別人。真的

沒有什麼是非怎樣不可的。

再來說到我對這人的觀察,他似乎還妄想著自己一日為他人之師,就自認地位如他人之父。

進而想操控別人的任何決定,他人若不同意,就到處批評、取暖,一罵再罵沒完沒了。這個

觀察幫助我看清一個事實:技能高超者,未必有高超的人格。於是下了決心遠離這種情緒轟

炸。我是很願意像鄭伊廷說的花大錢跟名師學習,但是名師若自恃有才,就隨意浪擲學生的

時間金錢,然後還要道德綁架,那我也只能說沒有緣份啦。這個時代,能人很多,我找別人

學,我自學,誰鳥你啊。況且,同樣的坑我也踩很多次了,這次我會先看好路,不會再掉進

去了。

閱讀心得


这些年我的读书经验

讀後心得:

文中提到需要努力需要堅持的事情骨子裡其實就是不太想做,不太想做那就注意做不成。
這個還蠻有感的,想到之前羅輯思維講拖延症…
我算是少年不讀書,該累積閱讀廣度的時候沒有好好累積,現在才真的如飢似渴地讀。因為什麼都感興趣,還真的不需要求人開書單給我,因為讀一本書,只要裡面提到的書,我就找來看,一本小冊子專門記待找的書,記得滿滿滿,書桌上四大疊書還越堆越高。但一聽到或看到什麼書,還是馬上就記下來,等以後慢慢再消化。也因為有好多想看的書,日子就過得比以前充實且少抱怨(因為書看不完沒空抱怨啊),人也變得正向多了。




2016年11月23日 星期三

觀察心得

有些有點年紀的人,很愛講自己的豐功偉業,「老漢老提當年勇」的概念。我個人覺得,值

得被稱頌的功蹟,自然有別人會稱頌你,自己拿出來講就有點廉價了。

拿「當年勇」出來說嘴的而且還反覆說個不停的人,容易給人兩種疑惑:一是此人是否寶刀

已老沒有新東西可拿出來了?二是,若真的這麼強,需要一直拿舊東西出來現嗎?還是其實

沒有什麼自信只好一直沉浸在過去呢?哀哉。值得我們警惕。

2016年11月21日 星期一

【書摘/心得】成功創意,不請自來! : 13堂帶給皮克斯.夢工廠源源不絕活力的即興訓練課

作者: 派翠西亞.萊恩.麥德森 
出版社:原點
●放棄追求完美是第一步,下一步是停止努力提出不一樣的東西。苦思一個原創的點子將我們帶離了我們的日常智慧,這麼做事實上也會阻擋了我們通往創意的道路。有一種普遍的觀念是認為「跳脫框框思考」(有些人說這是創造力的目標),意思是追求不尋常和與眾不同的點子。這句用語的真正解釋是,看見什麼是真正明顯的,但是,在你看見以前,不要去看。馬賽爾.普魯斯特說:「真正的發現之旅,不是著重在尋找新的風景,而是擁有一雙新的眼睛。」

●不要掉入一種迷思,認為有創意的東西必須是「非傳統」或怪誕的。

心得:
看書名好像只是要講創意跟即興劇,不過其實大部份著重在如何培養與人連結與協作的能力。

2016年11月19日 星期六

【書摘】遊戲力 : 陪孩子一起玩出學習的熱情與自信(4)

作者: Lawrence J. Cohen, Ph.D.
出版社:遠流
●情緒能力還與孩子的發展階段有關,從直接反應,到透過遊戲,最後用語言來表達。沒有語言或遊戲來做為媒介,孩子只能用衝動的行為來表達:甩門、尖叫或打人。為了幫助孩子發展表達能力,我們詢問孩子的感覺、他們覺得別人的感覺為何,或他們的玩偶的感覺。我們做父母的喜歡孩子加速,直接用語言來表達。但發展是需要時間的。另外,我覺得我們太過仰賴語言,要小孩「用說的」。孩子的語言可能發展成熟,但情緒卻還沒有。加上有很多情緒實在太強烈,無法用語言來表達。孩子光是說「我很生氣」或「我很難過」不代表他們已經充份表達自己。他們也需要哭泣或生氣。我也發現許多大人誤解了讓孩子表達情緒的內涵。他們認為不守規矩必須要處罰。他們不知道孩子在那個時刻所做的是在表達他們的情緒,而你不能只是制止他們而不為他們的情緒找出口。

●當我們基於尊重孩子的選擇給孩子某樣東西時,這並不是在寵孩子。畢竟我們是家裡控制資源的人。他們必須跟我們要東西,而我們並不需要。另一方面,如果我們給孩子某樣東西只因為我們害怕他們的情緒反應,或因為自己的罪惡感,那我們走上的道路正是太過放縱。寵壞孩子的真正原因是違反自己的良好判斷而屈服。我們不能忍受他們有任何沮喪、生氣或挫折的感覺,或者我們只是不想聽他們哭嚷,我們便退讓了。




【書摘/心得】遊戲力 : 陪孩子一起玩出學習的熱情與自信(3)

●有人問一群四歲的孩子,他們想跟同伴還是父母玩。大部份的孩子選了父母。你很驚訝吧?他們說,和父母一起玩,他們可以贏,他們可以主導。同伴則不一定願意退讓來讓遊戲的立基點平等一些。藉由指揮父母、在籃球場上打敗他們,孩子滿足了一些依附上的需求,然後他們可以在出去之後,與同伴在相似的立基點上較量。

●我不相信你能夠或者應該禁止所有的攻擊遊戲。孩子需要與攻擊的衝動和平相處,不管是他自己或別人的衝動。如果我們不讓他們在遊戲中練習,他們還是會在真實的生活中練習。

●自我慰藉的學習是先得到關愛的安慰,透過它慢慢把這種感覺放在心裡,終能自我撫慰。並不像一般所相信的那樣,把孩子放著自己痛哭,或是被罰隔離而習得的。

●精神病學家葛林斯班寫道:「進入假裝遊戲是你孩子最重要的發展躍進之一。」幻想的遊戲需要象徵性的思考、抽象能力和創造性的想像力。

●兒童心理學家對於讓生氣的孩子去打枕頭、石頭或是樹有分歧的看法,這到底是健康地釋放攻擊性,還是強化了攻擊性和教導暴力呢?關鍵還是在連結。孩子必須是在與人有連結的情況下,才能做健康的釋放。單是破壞性本身不可能具有治療效果,只會讓孩子將自己深鎖在孤立的高塔之中。

●加入孩子或邀請你所討厭的遊戲有時改變的是遊戲,有時則改變了我們對它的看法。不管哪個都好,只要我們不再討厭他們所做的事。畢竟,討厭他們最愛的遊戲不但是對孩子的否定,也給自己帶來更大的困難。

●如果情緒無法自由表達,它要不就被封閉起來,在孩子長大時變成各式各樣的問題,或者它以間接的方式滲漏出來。孩子可能會把所有的感覺壓抑下來,而後在弟妹碰他們的玩具時爆發出來。父母離異或祖父母去世的孩子可能絕口不談這些事,但一轉身就去打別的小孩,對別人很壞,或拒絕做家事或功課。孩子會說「我討厭你。」因為說「我好怕、我需要你。」的感覺太軟弱了。面對即將考試的焦慮,孩子會感覺自己生病了不能上學。大一點的孩子開始找到更強力的方法來隔絕情緒,像菸酒、毒品和任意的性行為。

●許多人會用盡各種方法來阻止哭泣:賄賂、威脅、嘲笑、拜託、斥責、隔離、妥協。如果我們可以接納這些感受,讓它們湧出,引發的焦慮反而減半。而當眼淚流完時,每個人都會好過一些。

●當較大的孩子卡在發脾氣的習慣中出不來時,他們雖然常發脾氣,但不會有雨過天晴的感受,反而感覺更糟,無從消除自己的挫折,因為從沒有人聆聽過他們的情緒表達。家人想盡辦法制止他們的脾氣,所以下次的脾氣又得從頭開始。或者他們被叫回自己房間孤立起來,沒有人分享這些深層的感受、並在之後和他們連結。信不信由你,我們所需要做的是讓一兩個脾氣自然發完,從頭到尾,不要打斷它。正如李伯曼說的:「在孩子發脾氣時,如果父母能夠在情緒上陪伴孩子,即使父母的立場是要堅決地拒絕孩子的要求,它還是能讓孩子學到,當他經歷心靈的暗夜時,他不會孤單地被遺留在那裡。」之後孩子可能會停止發脾氣,因為他們終於覺得自己得到了聆聽。


2016年11月17日 星期四

【筆記】拖延症

羅輯思維36

所有人的行為都是心理現像的表層呈現而已,不解決他內在深層的心理結構和他的認知格局,你想把他就原路往回掰是不可能的。

人類歷史上經常會發生這樣的事:外在設定了一個標準,然後認為你現在的方式是錯的,於是認為你這是「病」,然後「治」。例:左撇子、同性戀…等
所有人類的心理問題,如果他僅僅是特徵,但是因為跟社會的標準不符,而你認為這就是病,所有承諾去治你這個病的人都是騙子。

《拖拉一點也無妨》作者:佩里
對付拖延症的方法:結構性拖延法

想辦法把拖延變成一件有價值的事情:同時找好幾件你覺得有價值的事,擱著。今天想拖這件事,那就把以前拖著的有價值的事做了。

拖延症本身不是危害,真正有害的是心理機制:認為自己有拖延症,就不承擔太多任務,就一件事,想辦法克服掉不拖延。但其實是不可能的,拖延症就是克服不了的啊。
只承擔一件事,但又克服不了拖延,最後就是會找各種無價值的娛樂,而這一天就真的會過得毫無價值。

這件事的本質就是跟自己玩心理遊戲

羅胖玩心眼:

一、把創造性的任務分解成機械性的勞動去完成。有些人拖並不是懶,而是對創造性的事有完美主義的要求,要求自己做到根本達不到的水準。

觀察:做創造性工作的人的拖延症是最嚴重的。

二、不管這事情多不情願做,但一定先去了解,了解以後就放著。讓這件事在心中慢慢蘊釀。

三、拖延的共性就是當這個任務是個人的事的時候,就會拖延。在群體壓力下,拖延症會解消一大部份。在大家的面前就會啟動另一個心理機制:虛榮心。
既然不好在大家面前顯得很懶散,就會很迅速地把這件事處理掉

-----
拖延症是人類底層心理結構。拖延的背後,人類真正的敵人是幾百萬年的進化史。

工業社會確實加重了拖延症和它的危害:

一、目的到手段的距離遠

二、目的是被強加的

三、目的是想像出來的

當目的是虛無飄渺的時候,當然容易拖延

解決之道:每個人都做自己興趣的事就不會拖延

結語:想讓一生過得美好就必須克服拖延症

--------------------
心得:
我自己克服閱讀拖延症的方式就是不買書,靠圖書館的借閱期限來逼著自己快點讀完。


【書摘】我的十堂大體解剖課:那些與大體老師在一起的時光


作者: 何翰蓁, 李翠卿
出版社:八旗文化

就是摘一些有趣的部份啦~~

●大部份的人一想到「解剖」,就直覺應該是要「剖」,但「解剖學」其實是一門描述生命體形態的科學,大體解剖學主要是透過肉眼觀察人體不同器官、構造的特徵,但若想進一步研究上皮組織、神經組織、肌肉組織……等組織的形態或細胞的特徵,則必須透過儀器如光學顯微鏡或電子顯微鏡才能觀察到,由於組織學也是「描述形態的科學」,只是需借助解像力更高的顯微鏡來觀察,因此也稱為「顯微解剖學」,也在解剖學的範圍中。

●學生通常一看到肺臟上的黑色斑塊,第一個反應是懷疑大體 老師生前有抽菸的習慣,但其實許多一輩子不抽菸的大體老師,肺臟也佈滿黑色斑塊,原來,除了抽菸之外,近年來越來越嚴重的空汙、大家越來越熟悉的PM2.5細懸浮微粒、炒菜油煙……等等,也會在肺臟上造成類似的黑色斑塊。每一次吸氣時,隨著空氣進入人類肺臟的一些粉塵或懸浮微粒,會被肺臟的巨噬細胞白噬,由於這些異物不易被分解的部份均儲存在巨噬細胞內,大量聚集的巨噬細胞便形成了這些肉眼可見的黑色斑塊。相較之下,動物通常因為生命週期較短,還「來不及」變成這樣。像我們以前做實驗解剖老鼠,牠們都是實驗室飼養的,沒有吸入什麼汙濁的空氣,加上通常在數個月後即被犧牲,也還沒活多久,所以解剖開來,肺臟顏色都是很乾淨的粉紅或鮮紅色;菜市場常見的食用動物,通常也都沒活很久就被屠宰變成盤中飧,牠們的肺臟看起來也很乾淨。可是人類是很長壽的動物,肺臟經年累月處理這些伴隨著空氣吸入的粉塵微粒,因此不管有沒有抽菸習慣,每個大體老師的肺臟上面都佈滿黑點,跟學生們的想像差很多。

●一般人認為的「心臟居左邊」,其實也不盡正確,基本上,人體的心臟仍是位於胸腔中央,只是心尖偏左。

●近年來頗熱門的「腦腸軸」概念,說明了腸道與大腦間的連結與互動。中樞神經系統、自主神經系統與腸神經系統是息息相關的,研究發現,腸道環境的狀態,腸道菌相的平衡與否也會影響大腦的狀態,部份研究甚至指出,憂鬱症、自閉症等,跟腸道菌相組成及腸道的環境是有關連的。

●早期許多人認為闌尾是一個沒有什麼用處的退化器官,割除並無大礙,但事實上,真的是如此嗎?有研究證實,闌尾的功能跟免疫有關,它有許多淋巴小結,這些淋巴細胞及其抗體,能夠判別哪些細菌可以領有「良民證」,放行讓牠們安住在大腸裡;而當腸道因感染或疾病造成菌相失衡時,闌尾也可以幫助身體快速重建正常的腸道菌相。的確有研究指出,在腸道感染發炎並以抗生素治療後,沒有闌尾的人,相對那些有闌尾的人,疾病再復發率較高

●可能是某種莫名的「投射」,課堂上有些男學生對於要劃刀解剖睪丸,竟然產生心理障礙,感覺好像很痛似的,所以這部分經常由女學生操刀,這種微妙心理,還真不是我們女生可以理解的。

●不知道是不是受電視戲劇橋段影響,上到口腔這部分,常有學生會問咬舌自盡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嗯,我的答案是:「那應該是痛得要命而且還很難死的一種方法吧!」舌頭是很厚的骨骼肌,要用牙齒把它切斷是很困難的,加上舌頭具有豐富的神經支配,平常不小心咬到都痛徹心肺,更何況是要咬斷它?會想咬舌自盡的人,得非常耐痛才有辦法咬斷舌頭。就算有決心咬斷,能不能死成還很難說,舌繫帶兩側看起來好像各有些很粗的血管,但其實那已經是血管末稍了,要流血流到可以致死的量,可能要花非常多時間,如果凝血機制好一點,結果恐怕只是痛得半死而已。


【書摘/心得】遊戲力 : 陪孩子一起玩出學習的熱情與自信(2)

●每當有大人說,孩子做這做那「只是想引起大人注意而已」,我都會覺得很驚訝。很自然地,那些需要注意的孩子會想盡辦法獲得注意力,那麼為什麼不給他們呢?

●包括我自己在內的大人經常犯的錯,便是打斷孩子正在說的「無關緊要」「無意義」的事或者重複說的話。然後,我們又要求他們說一些我們想知道的事。這不太公平。即使孩子說的事似乎不重要或是很愚蠢,我們仍必須耐心地聽。他們很自然地會想知道我們是否認真在聽,會不會打斷或責罵他們,然後才會告訴我們一些重要的事情。

●兒童心理學家總會談及依附理論,但是這個概念尚未被父母充分瞭解。所以我想用一個比喻說明:倒滿和再加滿杯子。孩子的主要照顧者就像孩子的蓄水池,是孩子探險出發和返回的地方。飢餓、疲累、寂寞或傷害會倒空孩子的杯子,然後他會需要照顧者用愛、食物、舒適和營養填滿他的杯子。除此之外,照顧者把杯子加滿的行為還包括在孩子生氣時安慰他、遊戲,和暢談快樂的事。像我們跟嬰兒玩的鏡子遊戲,把他的表情、微笑、聲音和感受回應給他。在嬰兒逐漸長大之後,他們會遠離基地去探險,但是那些杯子被填滿的孩子總是有強烈的安全感。他們有安全的依附關係。而那些沒有安全依附關係的孩子,會較為焦慮和黏人,或是退縮、封閉。他們可能沒有安全感,即使對自己最親近的人亦然。他們無法自信地冒險;他們或許會表現得很具冒險性,但是沒有安全依附關係的孩子較有可能只是魯莽地冒險,而不是具有冒險精神。他們的杯子空了,裡面幾乎沒有東西。在孩子來回地填滿杯子時,有安全依附感的孩子可以安慰自己、處理自身的感受、可以專注、與同儕有很好的連結,而且對自己和世界有正向的感受。當孩子和陌生人或是托育人員在一起時,有安全依附的孩子可以儲蓄他們所有不快樂的感受,直到和主要依附對象重新團圓才表達出來。

心得:我覺得安全依附感的程度高低跟小孩的某些反應還要細分為是否是高需求、是否是高敏感,我覺得高需求高敏感是另一個「族類」。像這類別的小孩,我覺得要拉長觀察期。(要不然對照顧者跟孩子都是沒必要的壓力與不公平)

●孩子表現出無禮的行為而受罰,是當孩子眼見無條件的續杯已經無望時,所要求的一點點補充。我想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孩子寧可要大人負面的注意力,也不要大人完全的忽略,畢竟劣質的補充物好過全空的杯子。不幸的是,常見的回應是忽略這些孩子,使得他們更絕望地要求續杯。

●遊戲式教養的其中一項重要原則:最好的情況就是,大人堅持要與孩子連結,但由孩子決定如何連結。

●如果連結這麼棒,為什麼它會如此困難?因為當人感受到斷裂時,他們必須使勁地穿越成堆的壞感受,恐懼、遺棄或是失去等,才能重新連結。重新連結帶來痛苦的情緒,所以孩子傾向避免它,寧可孤獨、把自己關到孤立高塔的更深處,也不要直接面對這些脆弱的感受。成人通常也會為了同樣的理由閃躲連結。以連結的重要性來說,調到孩子頻道可以加滿孩子的杯子,不調整則會倒空杯子。孩子需要感覺到連結和自信,才能做正向的改變。所以,即使百般地不願意,還是要坐在地上、玩他們想玩的遊戲、聽他們喜歡的音樂。


【筆記/心得】正版進天堂,盜版走四方

羅輯思維35

傳統的內容生產,價值沉澱在內容這個環節上,是內容可以直接兌換成錢。

而現在整個產業鍊的價值產生變化,不是內容值錢,因為內容太多了,東西一旦太多就不值

錢。

而人變得值錢了。

盜版使得製作「內容」的人紅了,雖然從內容本身賺不到版稅,但人紅了可以接代言可以產

生更大的商業利益。人的本身就是品牌,因此,不需要花力氣去打擊盜版,好好做自己的創

作,讓自己變有名,自然掙得到錢。

2016年11月16日 星期三

【書摘】遊戲力 : 陪孩子一起玩出學習的熱情與自信(1)

●孩子熱愛遊戲幾乎是從出生就開始的,兩三歲時最為明顯。遊戲可以發生在任何時間地點,它是一個平行的幻想與想像世界,孩子自由地選擇進出。對成人來說遊戲是休閒,但遊戲是孩子的工作,而且他們熱愛這份工作。遊戲也是孩子溝通、實驗和學習的主要方式。一個不想或是不能遊戲的孩子明顯有著情緒的問題,就像不能工作或是談話的成人一樣。受到嚴重虐待或是忽略的小孩通常還要教導他遊戲,才能從遊戲治療中療傷。

●黑猩猩,特別是成年的雄性,會彼此打架,但牠們也是和解的專家。當兩隻黑猩猩無法和解時,其中一隻會假裝在草叢裡發現什麼好玩的東西。牠會叫其他的猩猩過來看。不過因為實在沒有東西可看,其他的猩猩會一一離開,但那隻和牠吵架的會留下來,繼續假裝一起在草叢裡發現新東西,然後興奮地跳上跳下。最後當牠們停止遊戲時,雙方又開始整理對方的儀容,恢復了友誼。五歲孩子和黑猩猩,都知道如何利用遊戲來恢復情誼。但有時候要恢復連結並非如此容易。有時孩子感覺孤立時,會躲在角落,或是變得更霸道。他們會以惹人厭煩、無理取鬧或是激怒他人的方式來表示他們需要一些注意力及幫助。這些情況發生時,我們需要為孩子創造更多的遊戲時間,而非懲罰或是隔離他們。

●如果你不能運用遊戲幫助孩子平復,那麼他們可能會被情緒淹沒,像是暴怒。他們可能會把氣出在別人身上,到處頂撞他人,或是因為極小的挫折就痛哭。另外有些孩子會躲在房間裡,將所有的感覺封閉起來(像是呆滯地盯著電視看、強迫性地不斷地轉台)。他們看起來了無生氣,漫無目的。這一類情緒的問題經常會被大人忽略,因為封閉性的情緒問題很安靜,和「好孩子」沒有什麼兩樣。但是這種情緒並不好受。

●以下這些情況,孩子會需要多一些大人主動的參與和協助:
   ○當孩子很難與同儕或其他成人產生連結時
   ○當孩子似乎無法自由和自發地玩耍時
   ○當孩子的生活出現一些變動時(如上幼兒園、弟妹出生、有親人離婚或死亡等)
   ○當孩子處於危險時

●在遊戲式教養中,「放下身段」指的是到孩子正在遊戲的地方和他們一起玩。還包括比喻上的意義,也就是玩孩子想玩的遊戲。與年紀較小的孩子,我們要蹲下來和他們一樣高,面對面地玩耍。對年紀大一點的孩子,要到他們的「遊戲場」去,不管是百貨公司、球場或是電視、電腦旁邊。放下身段還意指加入我們大人寧願忽略或是消除的遊戲。我在一次關於兒童攻擊性遊戲的演講中,一位幼兒的母親提出她的困擾,她兒子玩的遊戲是切下格鬥戰士人偶的頭來,讓他們從樓梯上摔下來。她滿心期待我能建議她如何消除孩子的這類遊戲,但我給她的建議卻是:加入兒子的遊戲,而且充滿熱情地加入他的遊戲。如果孩子處於孤立中,重複性的遊戲是無法改變的。孩子需要我們先給予認可和熱情,才能從他們深陷的溝槽中脫困。因此,即使你的目標是讓孩子停止這種鬨力的遊戲,唯一有效的辦法是和他一起玩一陣子,在玩的同時提他支點來嘗試新點子,以及處理自己攻擊衝動的方式。

●增長的遊戲時間對幼兒的發展有莫大的助益,但是在青春期或成年前期我們差不多就停止遊戲,也忘了怎麼遊戲。我們以競賽性的體育活動或是休閒取代遊戲,但是這些活動的自發性、創造性及自由度都遠不及兒童的遊戲。因著缺乏練習的機會,以及成人過多的外務及憂慮,我們喪失遊戲的能力,也失去了與孩子相處的機會。

●或許我們曾經發誓,絕不會像其他大人一樣對孩子這麼嚴厲。但就正在孩子最需要我們的時候——當他們反抗、不乖和怒罵時,我們憤怒地處罰他們、覺得受傷或是把他們隔離。我們在當下忘記了孩子有多麼脆弱,就像他們也會忘記要合作、分享、冷靜或是守規矩一樣。當生活中有巨大的變動時,我們自己也有很多的情緒。孩子得不到需要的加倍關照,就會變得不講理,而我們仍然很難撥出精力照顧他們,就這樣我們與孩子之間的鴻溝越來越深,難怪教養工作是如此的困難!




【筆記】個人微創新

羅輯思維34筆記

兩種身法:

一、轉身

不要信他的嘴,一定看他的腿。搞清楚對方真正的心理需求。
從產品經濟轉為體驗經濟


二、立定

在個人崛起的時代,與其去把握更多機會,不如立定下來,站在固定原點上去成長

傳統→做大做強
個人時代→立定耕耘擅長的領域,擁有自己合適規模的客戶,就能自由富足一生

兩條心法:

一、大喊變成呻吟

有朋友勝過有喇叭:三兩好友勝過一台(電視台)的時代
靠自己身邊的人際傳播造成品牌影響力


二、躺倒

個人創業就得隨時感受市場,要有對整個環境精微信號的體察、接收能力
躺倒是放鬆的姿勢,放鬆是為了更容易被激發

2016年11月14日 星期一

【心得】唾面自乾

羅輯思維32講到利用周邊的力量來達成自己的目的,他是這麼說「唾面自乾」這個成語。說有人在你臉上吐口水,你不擦掉,而是讓口水自己乾掉,表面上好像是對對方極度容忍,不加反抗,但這裡有一個重點,就是要讓眾人都看到對方吐了口水在你臉上。當大家都看到你被欺負成這樣,這時累積出來打抱不平的力量就出來了,所以唾面自乾其實是一種利用周邊力量的方法。
聽到這裡我忽然想到身邊的實例。簡單來說就是AB雙方因故發生矛盾,A不斷公開批評B,而B都不反駁而採低姿態,結果B身邊的人都開始看不下去,後來導致不直接相關但認識AB雙方的外圍人士C也默默疏遠了A,而A原本是想用C的關係牽線讓自己達到某個目標,這下子C不理A了,而A也搞不清楚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這集節目中說什麼是管理?並非一定是要在組織內部才叫管理,只要是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試圖影響他人的行為或意願的都叫管理。在上面的例子裡,A或許是想用公開批評,來彰顯自己的權威,想在該領域與B定高下(並非爭高下,而是A早已自認為高),這也是試圖用管理的力量來運作。可惜要管理要先懂人的心理,A不懂,而B順勢而為「唾面自乾」,反而影響了眾人對A的觀感。像這種時候,即使擁有EMBA的學位也未必能把握「管理」二字。

2016年11月12日 星期六

【心得】哲學種子系列

作者:布莉姬‧拉貝 
 出版社:米奇巴克
●為什麼想為孩子撰寫哲學書?
「因為一件讓我生氣的事情。」幾年前,當我還是公司的高階主管,我到巴黎索邦大學哲學系進修,結果竟然有四分之三的課程我完全不懂,如果我才二十歲,還可以接受,但我已經三十六歲,這一定不是我個人的問題。後來,我分析讓我不懂的原因,問題就在哲學艱澀的學術用語。這些哲學課讓我享受到智慧的樂趣,對生活非常有幫助,但是艱澀的學術用語讓一般人無法接近哲學,真的很可惜。於是我想到孩子,我有個八歲的女兒,她很早就提出一些人生的大問題。所以我想,如果能將哲學的精華,以淺顯文字寫出來與人分享,即使是孩子也能理解,那該有多好。
心得:
因為是給八歲以上孩子看的,所以內容真的都非常生活化,絕無艱澀用語。在「工作與金錢」這個主題談到「異化」這個概念,這大概是我唯一遇的專有名詞吧?她是這樣簡單解釋的:「當工作讓一個人變得像機器一樣,不會思考,不會創新,不會反省,只會一直重複同一個動作,我們就說這是一個『異化』人的工作。這種工作會讓人的心靈逐漸枯萎,就像癌症讓人的器官慢慢壞死一樣。」
看到這個解釋我覺得超棒的!其實我們一般非專業人士,在閱讀的過程中,要的就是這樣易於進入狀況的解釋,讓我們能繼續好好讀完一本牽涉到哲學概念的書而已,但如果你拿這類的詞上網查,會得到一大篇讓人頭昏眼花的解釋,解釋裡面還含有大量的艱澀詞彙,如果要搞懂那篇解釋,還要再去查解釋…OMG…把讀者從原書被越拉越遠,這樣一本哪讀得完啊(摔筆)。所以我覺得這套書雖然是寫給孩子看的,但對大人來說,讀一讀也是很有益處的!


2016年11月11日 星期五

【書摘】冤罪論:關於冤罪的一百種可能

●就算有一定的限度,也應該以探究真相、發現真實為目標。然而,這個追求受到一定的限制。真實的發現不得不在一定的範圍內為之,所以就無法把它當成裁判員審判中最重要的本質。審判最重要的本質已經轉變為賦予犯罪現象一定的社會意義。一言以蔽之,公民審判就是社會進行審判的場域。我們在有關公民審判的討論中強調,比起冤罪的實相,冤罪性的理念型或冤罪風險更為重要。這個主張與「從精密司法到核心司法」,以及「從發現真實的場或到社會進行判斷的場域」的趨勢,是相呼應的。

●眾所周知,自白其實有很大的弊害。理由在於,自白幾乎可以說是唯一能一口氣直接證明所有待證事項的證據,反而也造成偵查人員不管在什麼情況下都想獲取自白。被告被強迫自白是刑事審判中證據法則結構本身的問題,而不單只是由偵查機關之素質所造成的問題。也就是說,這不是用偵查人員的良心就可以解決的現象。我們時常聽到「絕大多數的偵查人員是秉持良心且不眠不休地致力於消滅犯罪」;但是即便如此,這與不會強迫取是兩回事。有時候說不定正是因為「秉持良心不眠不休致力於消滅犯罪」,所以才強迫被告自白。

●從嚴格的意義上來說,我們永遠都沒有辦法徹底釐清一個案件是否為冤罪。即使是再審無罪確定的案件,除了絕對的冤罪案件(例如足利事件這類判定DNA不符的案件)以外,也無法證明其為冤罪。我想指摘的問題點,並不是「冤罪不過是『灰色無罪』」這種否定意味的內容;而是個案究竟為冤罪與否,實際上已經脫離了公民應有的冤罪感覺。例如丸正事件,充其量也不過就是各種真相、真實之間的爭論。我鼓起勇氣大膽地說,在審判的領域及司法的世界裡,並不應該追求絕對的真實。審判制度並沒有釐清真相的能力。無論是法官、還是專辦冤罪的律師,都沒有這樣的能力。以具有這種能力為前提努力不懈釐清真相,在方法論上是種錯誤。我認為根本沒有努力不懈的價值,或者可以說越是努力不懈,將使真相更加混亂。

●警察權力對公民挑毛病,進而使公民與某個犯罪扯上關係,就算在日本這樣的法治國家也是輕而易舉的事。有多少人被刻意挑毛病後,也不會找到一點犯罪嫌疑呢?犯罪嫌疑就潛藏在我們平淡無奇的日常生活中。

●偵查機關由於要維護國家治安,不得不在犯罪偵查過程對真犯人窮追不捨,並迫使犯人自白,因此讓偵查機關帶有權力性質並非毫無作用。然而,讓職業法官帶有權力性質,就是無用且有害的了。我們必須要對職業法官進行無止盡的、徹底的權力性批判。如此一來,審判的認識論才會更加接近於本來應有的認識。如果對法官的權力性批判稍有鬆懈的話,那麼公民們將成為必須承擔「冤罪製造責任」的共犯了。這就是裁判員制度,也就是公民的司法參與所必然發生的情況。








2016年11月9日 星期三

【轉貼】自主而學,學而自由

王翠儷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982671681759727&id=100000507136472

自主而學,學而自由
第一次參加均優學習論壇時,與會的來賓對自學的孩子提問:「以後對社會有什麼貢獻?」
這麼問,想來有幾個包裹:
1.自學生離群索居,"群性"受質疑。
2.自學生離經叛道,所學何用?
3.自學生感覺良好,社會卻觀感不佳。
4.自學生自籌經費,社會卻要求回饋。
自學生不卑不亢的會答,很令人激賞:「就算成人如你,能知道自己的志業為何嗎?何況年幼如我,還不知道自己究竟想做或能做些什麼⋯當然,現在的我有些興趣,正在學習中,希望以後繼續努力,也許會是某些行業的一員。至於對社會的關懷,是我現在當志工的動機,不知是否算是證明?」
當時的我,衷心為這個孩子喝采,也才明白,體制內外的孩子,在思惟上的不同。
現在來看這個問題,我會這麼說:「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就是社會科學的人體實驗,每家為每個孩子設計的學習策略,都是獨一無二的實驗計劃,而最終呈現出來的學習過程和觀察報告,都是珍貴的實驗成果,提供給社會各界做為教育參考。
假如「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是形容學習的快樂境界,何以學校的孩子,從來不會因為學習而感到滿足、快樂?這個觀察,引申出自學家庭對教育的種種想像。
我們都是平凡的家長,也許比較多一點勇氣,放下職銜、放棄高薪、放手去做,所以才能比一般在校生的爸媽,多一點時間觀察、陪伴孩子的成長。我們自省,不專業又不專注的教育門外漢,是不是真的能幫上孩子的忙?選擇不能重來,但我們至少實現許多孩子的願望:「希望爸媽多陪我玩!」
身為自學生的家長,我們自學如何自學,也看見自學的孩子,真的做到了「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這不僅僅是屬於自學家庭的快樂,也應當是翻轉教育現場的例證。
我們再次重申,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自學不需要推廣,自學是一種選擇,自學是一種能力,自學是基本人權!自學的家長不一定比學校老師做得更好,但是透過我們的實驗,來做為翻轉教室的思考,卻是可為。自學家庭也不是反社會傾向人格的社群,我們只是看見、面對、解決孩子的問題的爸媽,也許方法不一樣,但初發心都是不求回報的愛。
愛,就是讓他自由。請打開門,讓孩子自主而學,學而自由。

2016年11月8日 星期二

育兒雜記

●幼兒的記性比我以為的好太多了。
今天路過一個賣菜苗的攤位,小子就問:那個大的烏龜在哪裡呀?如果大人自己記性不好的話,可能一時不知道他在問什麼,性好我對兒子這種五四三的事情通常都記得住。大概是很多個月之前(應該有超過半年吧)我們在另一個地方也看到一個賣菜苗的攤位,當時擺攤的人還帶了他的寵物大陸龜在那裡,我覺得新奇就帶小子去看,沒想到他從此把菜苗攤跟大烏龜作連結,好像有菜苗攤就應該要看到大烏龜。就像之前帶他搭區間車,在柳營站看到雞,從此就把火車站跟雞連結在一起,一旦要坐火車,他就會期待看到雞XDDD


【轉貼】心流

鄭伊廷
https://www.facebook.com/xdite/posts/10154727090708552?pnref=story
最近在研究上癮、卓越。都提到如何進入心流
要進入心流要有
1. 強大的動機
2. 明確的目標
3. 即時反饋
4. 自己有主控權
好。
仔細回想爸媽是怎麼樣監督小朋友的學習的呢?
1. 你要去上學是因為爸媽認為你要去上學
2. 上學是為了什麼?因為爸媽希望你好,希望你考上學校,希望你當「醫生」。
3. 首先上學這動機就不是我們自己的。
4. 學校只告訴了我們要考上國中,高中,其餘的是不重要。這算哪門子目標
5. 我們讀的知識沒有即時反饋。小考那根本不算反饋。反饋是指我們讀了,並且立刻能跟知識「互動」,產生連結,與應用。
6. 學生在學習當中並沒有主控權,在學校你可以超前學,落後學,複習學嗎?老師只會覺得媽的,你別整我好嗎?
然而,如果我們想要自己有
1. 強大的動機
2. 明確的目標
3. 即時反饋
4. 自己有主控權
比如說寫程式,比如說讀金庸、倪匡小說,寫小說,畫畫,去打籃球,去練跆拳道。
下場是什麼,壞小孩。
哈哈哈哈哈哈哈。
然後再檢討為什麼台灣出不了卓越的人。快笑死了。

【轉貼】關於自然的能力

鄭婉琪
https://www.facebook.com/wangi100/posts/1468689279813700?pnref=story
講一些例子,讓大家更好吸收理解,什麼叫做自然能力。
自然能力(整體能力)與文明能力(分析能力)是相對的兩個概念。同時可以存在不同的年齡層,但是相對來說,幼兒的自然能力較強,成人的文明能力較優。
幼兒的自然能力較強這件事情在幼兒教育上是相當重要的概念。
幼兒教育,不是小學預備教育。(小學教育當然也不是國中預備教育。哈哈。)在幼兒階段,他們有很厲害的自然能力,是感知世界,發展主體思考,累積主體經驗,在環境中探索互動學習著。
教育上,因此要安排的事真實而複雜,複雜而有規律的環境。例如大自然的環境,例如充滿真實語言的環境,例如藝術,例如音樂,也例如兒童文學的浸潤。
其實連幼兒互相的對話,因為情境是真實的,對於一個真實的主體來說,相對於從別人傳遞而來的抽象概念,都是更到位的學習。
觀察幼兒講話是一件有趣的事。例如黃武雄在書中講到他兒子用台語問他「世間有鬼嗎?」他回說沒有。兒子又問:「那大間呢?」
孩子就是在這整體的情境中,以他抓取到的概念,加以運用並修正。這就是「整體抓取-部分取代」的概念。
我在我們的通泉草幼兒園中,因之會用一些全語言教學的方式佈局在我們的教育情境中,讓孩子自然對於語言有敏銳度,也會有「讀寫萌發」的情形發生。
而在幼兒階段,把時間用來學小學的注音符號或是紙本的數學,就是有點可惜的一件事。這個時間沒有把自然能力發展與保留下來,有如感覺統合的關鍵發展沒有到位,之後,其實是會限制了孩子的發展。

2016年11月6日 星期日

【轉貼】親職教養的四個軸線

鄭婉琪
我漸漸瞭解到親職教養的四個軸線。
1 能否接納孩子的情緒。
2 能否培養孩子的自主能力。
3 能否了解孩子的發展階段。
4 能否對於人生有所思考
這四個軸線,第一軸是心理學中的課題,第二軸是倒是要從管理類的學問來理,第三軸一般則是在教育專業中著墨較多。第四軸,要從哲學與藝術之中去探究。
竟然沒有考試與升學?我想以上四個功課做好時,考試與升學只是一些路徑而已。

底下留言回應:
SinYi Huang 我覺得教育、親職教養有三個雙股螺旋和一軸線。

1 能否接納自己&孩子/學生的情緒。

2 能否擁有/培養自己&孩子/學生的自主能力。
3 能否了解自己&孩子/學生的發展階段。
4 能否對於人生有所思考

2016年11月5日 星期六

【書摘】小朋友的哲學大哉問

作者: 野矢茂樹 
出版社:大塊文化

●承襲事實並超越事實正是人類存在的本質構造。事實無法帶來超越事實的力量,能帶來這種力量正是藝術的本事。

●如果想知道你面前的人是不是哲學家,只要問這個問題就好。「你覺得甜甜圈在旋轉的時候,中間的洞也在旋轉嗎?」回答「不要問這種無聊的問題」、「重要的是你功課寫完了沒」,或是「這入學考會考嗎?」的人,都不是哲學家。如果回答「對耶,我都沒想過。到底是哪邊在轉」,或是「到底有沒有在轉呢」 ,然後雙眼發亮開始思考的人,就是哲學家。假設一年多後再見面,一開回就說「啊,對了!那個甜甜圈的洞,我還是覺得它沒在轉」的人,就是真的哲學家。因為他竟然思考了一年!

●我們哲學家會挖洞,而且是特地在沒有必要的地方挖「洞」,讓路變難達或是讓自己掉進去,有時候還會挖過頭而爬不出來。然後,我們拼命從「洞」裡掙扎爬出來,或是把「洞」填好以免有人掉下去,或是將它回復原本平坦的大地。有時候,我們爬不出來就算了,乾脆一直待在「洞」裡,或是繼續挖下去。

心得:
哲學書根本很難寫心得。不過反正就逼自己一定要留下記錄,摘了我最有感的三段文字分享給大家。
關於藝術,雖然我最後沒有走上專職藝術創作的道路,但關於藝術的意義,還是真的認真想過的…摘錄的第一點的詮釋很得我心。
至於哲學家嘛,我們小時候都是呀,長大就被弄壞了,得自己修好。現在有孩子,要好好保護他們萌芽中的哲學家精神。

2016年10月27日 星期四

【書摘】好好出口氣-設定界限,安全表達憤怒

作者: 瓊安 . 皮特森
出版社:張老師文化 

●憤怒是一種感受,因此它是一種內在經驗,與我們選擇表達怒氣的行為無關。憤怒被指為「從屬」的感受,是因為在它之前就有「基本」的情緒存在,通常是恐懼、傷害、失落或哀傷。憤怒主要是在克服與這些基本感受有關的無助感。當憤怒的感受表現於外,就成了情緒。當事人很可能對令他感到挫折的人、事發怒,或者遷怒他人。憤怒的情緒也可能轉而向內,結果往往是產生自毀行為、自我批評或自我憎恨的模式。界定表達憤怒的品質,關鍵在於個人的責任感。這端賴行為的選擇,徵求對方允許你表達憤怒,並且尊重個人的界限。

●了解和尊重界限是區分憤怒與暴力的基礎。它們可能是以「可以」,也可能以「不行」的型態出現,在有界限的人際關係接觸點上,才能做出允許對方的動作、描述個人的限度,以及做出心理的決定。除非界限是眾所周知的社會傳統之一,否則通常需要表明,才能受到尊重。如果你發現表明自己的界限,需要費一番力氣,你並不是世上唯一有這種問題的人!

●所有的暴力都有兩個共同要素:把人看作「物品」或「角色」;逾越界限以求控制對方。當我們擴展了對暴力行為的解釋,將缺代共識、選擇、意圖控制或傷害,也包括在暴力的定義裡,就不會因為發現日常生活中充斥暴力而感到驚訝。許多人對於自己渾然未覺的暴力行徑有多麼嚴重大感驚訝。不妨花點時間想想……你是否經歷過自己或別人未經徵詢就做出決定、威脅或肢體動作、利用明示或暗示的操縱手段?

●我們常以「愛」之名,對人施暴。為了說明這種情況,讓我們看看以下兩個常見的「愛心暴行」。在未經詢問的情況下擁抱對方,在我們的社會中很常見也被大眾接受。當我們認為對方心情抑鬱或煩惱時,總會希望他們的情緒好轉。擁抱是一種暴力行徑嗎?是的。在未經徵詢之下,擅自擁抱某人,希望藉此讓他(她)的情緒好轉,就是「未告知對方、也未取得同意,或讓對方有所選擇,便蓄意控制對方,跨越他(她)的界限」。這不是好壞的問題,而是關於暴力的定義問題。另一個常見的例子是,我們經常把兒童看作是我們身為「父母角色」的附屬品。這如何稱得上是暴力?不妨思考以下情形:當我們預設後果、限定某些危險的處境、做出違反子女意願的決定時,就是在跨越他們的界限。我們認定自己相信的事對子女最有利,於是依照我們需要保有控制力的需求,自行決定子女的事。同樣地,這無關好壞,只是一種協助子女累積安全感及成長經驗的功能。

●記住,罪惡感鮮少幫助我們做出不一樣的決定而有所改變,它只會讓我們假裝自己是不會做出那種行為的人罷了。重要的是:我們必須接受。擁有去學習使用一些工具的欲望和意圖,才能安全適當地發洩與暴力有所差異的憤怒。

●壓抑是在克制、壓制及阻止情緒表達;節制則是穩住、保持在適當界限之內。

●表達憤怒的形式是選擇表達憤怒的模式。暴力形式可能具有爆發性和抗拒性反應(直接/主動)、蓄意算計和高壓(間接/被動)及操控性(社會認可的)。選擇非暴力的發怒形式則是用你的聲音和呼吸表達,且往往是表露自己的脆弱之處,或在關係持續緊張的情況下,仍有所節制並抱持好奇心(直接/負責任)

●在非主要的親密關係中,也會發生界限不受到尊重的後果,不過所評估的標準和考量則有顯著的不同。這些標準和考量往往牽涉到身居要職的人和(或)工作環境。在這些情況下,若要實施、採取任何可行的行動方案時,必須全盤考量。由於這類人際關係的本質使然,向有權勢的人訴說界限的後果,很可能會帶來危險,導致衝突、不得人緣,甚至失去工作。在這類人際關係中,持續待在不會改變的環境裡最嚴重的後果,是個人健康受到影響。如果選擇繼續往在這種環境,重要的是必須為逐漸升高的緊張情勢、不斷升溫的惱怒、冷漠、被動/攻擊策略及密後可能產生的心力耗竭,找到釋放的管道。

●我相信當孩子在吸收基本的語言學習技巧時(大約兩歲),成人教導幼兒各種情緒的名稱是很重要的。幼兒會學到發脾氣的行為叫做「憤怒」。當所有感受都漸漸冠上名稱,便可以幫助幼兒和周遭的人溝通他的情緒。當孩子注意到提及某種情緒名稱時所發生的情況,就學會了他人是如何表達情緒的。他們會看到要先徵求對方許可才能表達怒氣,也看見表達憤怒的過程及情緒沉澱。他們同時也目擊在整個連結過程中,人與人之間如何接觸。重要的是要記住,並不是所有情況都會以喜劇收場。能讓孩子看見沒有發生暴力,而且以負責的態度表達怒氣會受到尊重,就已經足夠了。當學步期的幼兒能說出「我生氣」時,已經是在警告他隨時要發脾氣了,這會幫助孩子有一點時間可以選擇安全表達怒氣的方式。漸漸地,會幫助幼兒在情緒生活中愈來愈有自制力。

●在成人的協助之下,幼兒可以學習以聲音和行動表露憤怒。他們可以像憤怒的動物一樣發出「怒吼」、跺步和張開手臂,顯示他們氣憤的程度。這種安全的表達方式會讓幼兒非常滿意。之後,他們可能懂得藉由連續擊打袋狀物(譬如用裝滿豆子的布袋,當作練習拳擊的吊袋)或床墊,去釋放怒氣---如果這是家人可接受的行為。重要的是,成人要陪在幼兒身邊指導他們的行為、給予支持,並且在事後與幼兒談話,做溫馨的接觸。如果家人同意或許可以選擇以擁抱幼兒做為這項活動的結束。




2016年10月18日 星期二

【書摘】臣服的力量:放下執著,相信每一刻都是最好的安排

    出版社:天下雜誌
    ●何時該加把勁,何時該鬆開手,是一門需要學習的藝術。有時你有力量可以施展,有時則力有未逮。再多的腦力激盪、說服或哄騙也難以推進你的目標,強求只是徒增苦惱和無力感。承認你當下無力於靠邏輯解決問題或推動某個目標,然後進入直覺的脈動中,尋求啟發性的建議 。再配合內心的靜思,即可使你回到正軌。直覺會告訴你某件事情的真相,不會只說你愛聽的話。它快速的傳遞訊息,不會勞神勞力的分析推理。請準備接收直覺的訊息,仔細傾聽不太發聲的內在真理。直覺會帶你順勢而流,那是直線思考辦不到的。直覺會輔助你的思考,告訴你什麼東西是對的,以及是否可以向前推進。你需要知道這些,才不致白費力氣逆流而上或找錯合作夥伴。直覺使你更有力量,因為它會阻止你浪費時間在行不通的計畫上,並且擴大你的視野,讓你看清該走的方向。
    ●在任何情況下,注意情勢的改變很重要。雖然努力和毅力可以促進成功,可是當你順勢而流但不抱任何期待,可能就會出現從天而降的機會,直覺也會告訴你這是對的。如果你不順勢而流,那就只是在空轉,而直覺可以指出流動的方向。此時理智型臣服是指明白你無法以分析或訴諸意志來解決問題,那也無可厚非。而靈性臣服則是指,接受自己在當下無力改變。這兩種臣服都能讓你準備好接受直覺的指引。
    ●直覺是能為日常生活帶來力量的工具,不要等危機發生時才使用它。不論你自覺力大無窮或充滿無力感,直覺可以對所有狀況提供洞見。關鍵在於拋開預期,讓大腦盡可能放空,然後只等著接收。你的智力很靈光,可是直覺在其他方面可以產生很強的創造力。
    ●談錢需要練習。為了不再對收取值得的報酬心有愧疚,我必須面對自己的不安全感,並覺悟到合理收取工作報酬是可以的。我也需要了解,工作謀生沒有什麼「不合靈性」之處。我同樣促請各位找找看,有沒有你覺得自己沒資格獲得報酬或富足的地方。悶在心裡只會助長自卑。
    ●理智固然英明,可是你必須願意捨棄舊有、侷限的想法,而要接受:
    1.邏輯無法提供所有的答案。2.語文只能呈現部份的實情。3.你不只擁有直線思考的頭腦。
    ●你與直覺之間唯一的障礙,是大腦永無止息的雜念。
    ●直覺是本能的感受,而非大腦認為對的東西。它是你透過圖像、頓悟和身體知覺,而非經由邏輯所覺察到的非語言資訊。
    ●解讀能量可以讓你調整與他人的關係:與誰接近使你感覺很舒服,與誰則否。為避免不良的關係和後悔,切勿試圖說服自己接受身體直覺不認同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