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2日 星期一

【心得】閱讀力 : 效率最高載入式閱讀整理術


心得:
最近開始閱讀做筆記的方式,讀來讀去,奧野宣之的方式最式合我,我也是邊讀就邊實踐了,目前實踐了快一個月,還沒有覺得很麻煩想放棄的感覺,看來全部的東西整合在同一本筆記真的是可以繼續嘗試的方式。

另外,開始大量閱讀以後,也很重視效率的提升。我從隨便讀讀不做筆記到後來漸漸自己有一搭沒一搭地在fb記一下很有感的書摘,後來開始想累積點什麼,才又開了部落格把書摘丟上來,以免fb的資料難以查找,想找時等於大海撈針,感覺有記跟沒記一樣。

查了奧野宣之的其他筆記法,發現這本閱讀整理術馬上預約來讀。結果還蠻開心的,有很多方法跟我後來自己發展的方式也雷同,讀後有一種:哇,我的想法跟出了書教做讀書筆記的人的想法也差不多嘛!

讀完以後發現有一些方式我可以繼續維持,另一些部份真的可以參考書上的方法來改進我自己的筆記法。

本書分成幾個部驟
尋找→購買→閱讀→記錄→活用

以下分享我自己的方式
一、尋找
尋書單的方式,我自己就是簡單記在一本小小的便條紙簿,因為我不買書不藏書,所有的書都是從圖書館借來的,因此不需要太詳盡的資料,所以我通常只記書名,如果是很常重複出現的書名才加註作者。通常我撈書單的方式跟作者也差不多,來源有:正在讀的書裡提到的書、關注的人或網站推荐或有關注的出版社的新書資訊。通常得到這本書就會先記在筆記本或先貼到自己的臉書頁面暫存,如果非常想讀,則:

先從網路書店找到書,再上圖書館查詢是否有館藏,有則馬上預約,若預約已滿,則先登記在筆記本上。若圖書館沒書,則立刻薦購。薦購的書館方不一定會通過,就算通過了,也都要等很久。但我覺得無妨,書是讀不完的,先讀別的,然後時間不知不覺就過了,書也就來了。就算館方真的不買,我在圖書館網站裡也已經有記錄,日後檢視的時候,若真的還是非常想看,再從其他途徑找書,若閱讀的心情已冷卻,那就當作無緣,不執著。

不過我看了作者的尋書單,突然也有點想要改良一下,也許多點資訊會更有趣。比如我是從誰那邊的推薦得到此書的資訊?這書又讓我找到什麼別的書?如果這一串記錄下來也許也算是一種思考方向的記錄吧。

二、購買
如上述,我幾乎不買,只去圖書館借。省掉很多整理的時間壓力和藏書的空間壓力。

三、閱讀
作者使用兩張書籤跟折角的方式來做記號,我有時也用兩三張書籤,但不折角。不論是我自己的書還是借來的書我都不折角(倒是常發現沒公德心之人不但折角還畫線…)。作者也不鼓勵直寫把筆記寫在書上,因為成效不彰。我以前也會在自己的書上畫線或寫點什麼,但後來發現我寫歸寫,寫完也通常沒再翻開看,而且也討厭書本髒髒跟密密麻麻的感覺。再來就是有些感想未必想被別人看到,若有人向我借書也蠻尷尬的。現在我發展出來的方式跟作者也類似,但我是用n次貼標籤來做記號。我不邊讀邊做筆記,我都是看到有感的部份就先用標籤貼起來,等整本都讀完以後,再回頭翻閱有貼標籤的部份,若是仍然覺得值得摘錄,就打字留存,若重讀覺得還好,直接撕掉標籤,繼續檢視接下來貼的部份。我因為也不藏書,所以還了書就跟作者讀完書就把書丟了的意思一樣,我也只想留下摘錄跟筆記。

四、記錄
我的方式也剛好跟作者一差不多!一樣是摘錄+心得參雜的筆記組成。只是我真的無法一一用筆記,太累人。我個人覺得部落格的整理功能很不錯,也有站內搜尋功能,省去還要製作數位索引的麻煩

五、活用
目前我自己主要工作是育兒,所以看的教養書或心理方面的書,能夠實踐在生活上的就直接做了(實踐的失敗率是另一回事,在此不討論)。其他主要是讀書法、筆記法、學習法的改進。這些也都正在實踐與修正中。個人除了寫寫臉書自言自語一番,就只有這個沒人知道的部落格,沒有著書立言的偉大使命,因此輸出這部份不著急。我先大量輸入比較重要。

後面他分享自己會隨時帶著兩三本書,看膩了就換本看。這跟我也是一樣!!!我包包至少有二三本書,而且屬性一定很不同,如果讀到太艱澀的書,有時需要另一本輕鬆的來喘息一下再繼續,所以這個建議我非常有感,也覺得非常實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