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1日 星期二

【書摘】拆解與簡化 : 從Google.亞馬遜.到蘋果電腦,菁英厲害之處不在於解決複雜任務,而是簡化問題!

永田豐志 著
大是文化 出版

摘:

●在敏感期盡可能做到下列三點,協助孩子學習:
一、由小孩選擇自己想做的事
二、讓他盡情埋首於自己感興趣的事物
三、不要阻止他,讓小孩做到自己放棄或滿足為止

●現在有許多大企業,非常重視邏輯思考、創意及數理能力。然而,所有能力當中,最核心的技能其實就是自主和專注。

●體育長才最大的優勢,就是比其他人更懂得控制自己的意念。此外還很懂得換專注的開關。

●專注力的基礎是耐力,支撐耐力的是體力

●運氣是一個人每天努力練習、累積出來的氣場

●每天完成該做的事,就是培養長期專注最好的訓練。若能長時間集中精神在一件事上,一定能打開你的天賦、發揮無限可能

●加強專注力的五個重點:
1.簡單:捨棄多餘的東西
2.小的:設定容易達成的小目標
3.單一的:一次只做一件事
4.短暫的:用最短的時間,達到最高效專注
5.始終保持微笑:總是樂在其中,享受過程、積極挑戰

●專注是一種捨棄。不是專注於每一件事上,而是捨棄所有其他的東西,所以能全心投入眼前的事。若本來就是容易分心的人,更需要從繁雜的工作中,選出重點事項,捨棄其他的雜事,讓自己的心思聚焦在一件事上。

●不用勉強喜歡上工作的內容。只要喜歡工作中的自己就行了,也就是愛上做完那份工作帥氣的自己。

●所謂打造專注的節奏,就是了解對自己而言,精神能集中的最大限度,適時地休息。不要想工作一天八小時能完全不分心,而是將工作時間分成對於自己而言,容易專注的小時區,然後不斷重複。


2017年3月20日 星期一

【書摘】野生教育論 : 職棒傳奇教頭一流生存法則

野村克也 著
大牌出版

摘:

●當我要判斷一個球員是否有未來性時,我會注意看這個球員失敗的時候,也就是被三振或出局時,他是帶著什麼樣的表情走回休息區。若是或許想掩飾尷尬,總之帶著輕浮笑意走回來的球員。這樣的球員完全不用期待。反之,則是一臉懊惱的球員。換句話說,有著「怎麼能輸」的鬥志,和滿腔「不服輸」的球員,是可以期待的。以我的經驗,通常不會看走眼。

●儘管如此,順利成長的球員和停滯的球員,其分別在於「絕對要贏!」的鬥志與「怎麼能輸!」、「可惡–––」的反抗心,也就是說,一個球員內心有何等程度的「野性」,是非常大的關鍵。

●弱者要贏過強者唯有徹底運用頭腦

●何謂棒球、何謂人、何謂社會人、何謂專業等這些通論,還有何謂領導、何謂打擊、何謂投球等各項論述,向球員們投問,要求他們思考、理解,正是現在所必須要做的事。

●人生和工作密不可分。自己為何而生?想過什麼樣的人生?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如果沒有這樣的人生觀,就無法確立工作觀。沒有堅定的人生觀,也沒辦法穩定地工作。確立了紮實的人生觀,才能腳踏實地工作,提升對工作的動力,最後得以在第一線屹立不搖。

●了解自己,徹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才是靠專業生存的捷徑。

●光刺激鬥志和反抗心,也只是成就一時的動機,而一味追求修為,若遇到比較大的困難時,便可能會馬上放棄或是陷入沮喪之中。唯有鬥志和修為兩者兼備,才能喚醒真正的野生。甚至更進一步說,鬥志和修為其實是互補關係。鬥志誘發修為,修為煽動鬥志,使其永續。

●當我們遇到光是精神面和技術面都無法超越的瓶頸時,唯一可以依賴的就是運用頭腦,也就是增加「修為」。

●寫下「失敗」,讀作成長。

●決定輸贏就看判斷和決斷正確與否。判斷靠的是頭腦,決斷靠心神。判斷有基準可循,決斷卻沒有基準。換句話說,就是要賭。這需要勇氣。

●棒球這項運動,包含了人類學及運動生理學、心理學,還有社會學、組織論,甚至哲學和歷史,總括了所有的要素。既然如此,職棒球員當然除了要鑽研與棒球相關的專業知識,還要增廣見識。吸收棒球以外的知識,提升自己的價值。不能因為自己是棒球員,就只願意學棒球,我認為這樣不配叫做職業球員。

●我成為職棒球員的時候,根本沒有教練。沒有人教我怎麼打擊、帶領球隊,更別談什麼「何謂棒球」,沒有人教這些。有一次我問鶴岡監督:「這種局面該如何配球?」監督只說:「自己想!」所以全部都是我自己學習的。結果這些日後都變成了我的財產。現在舉凡姿勢、角色、任務,所有項目都配有專門的教練,鉅細靡遣地指導。一般人在社會上也有家長、學校、長官當靠山。他們會下指令:「這樣做」。被指導的一方也覺得理所當然,毫不質疑。在這種狀況之下,「等待指令族」會增加也不奇怪。因為沒有必要自己思考、行動,沒有什麼事情好質疑,也就不可能養成習慣了。

●我之所以致力於球員的人格教育,是因為退役後的日子遠比現役要長得多。我看過太多這一生只打過棒球、只懂棒球的球員,他們退役後都很辛苦。棒球是看實力的世界。有實力的時候,天不怕地不怕,周圍的人也極力吹捧。因此,人很容易走錯方向。要是變成那樣,退役後沒人理,說不定還可能晚景淒涼。所以我總是對球員說:「三十歲過後,就要思考退役後的規畫。」

●必須靠體罰的領導者,就是對自己的指導方針、哲學沒有自信。

●說責罵,大家可能以為就是不由分說地生氣,不過「責罵」和「生氣」是兩回事。「生氣」只是自己情緒的發洩。多半是因為「別人若不這麼做,自己會很困擾」才會「生氣」。換句話說,這是在保護自己。而斥責是為從失敗記取教訓,以促使對方成長為目的。這是關愛的另一面,是一種期待的表現。就是希望對方成長,才會「責罵」。

●父母或領導者應該做的不是「保護」,而是「不管」。利用一切方法、機會讓當事人主動去參與事物,自己去接觸才對。

●擔任監督時代,我用「忽視、稱讚、責罵」的方法培養球員,也在許多場合與大家分享這個經驗,我認為培養吃苦凡勞和感恩的精神,這個方法是最有效的。我自己就是如此,人是從思考「應該怎麼做,才能讓周圍的人認同」開始成長的。既然如此,對說什麼都沒用的人,「忽視」就好了。「忽視」並不是「不看」的意思。反而必須隨時觀察。觀察才能判斷這個人現階段是忽視也沒關係,或是不能忽視的狀況。

●不重視小細節,就不能站上頂點。

●重視細節–––這可說是所有一流球員共通的絕對條件。一流球員都有很強的修正能力,無一例外。同樣的失誤不會再犯。同樣的失誤犯兩次的是二流,重蹈覆轍三次、四次,就只能是三流、四流了。這個道理適用於任何工作。

●留意小細節需要的是什麼–––當然就是感性,感覺的能力。沒有敏銳感性的人,與不想培養敏銳感性的人,絕對不可能成為一流,這我可以斷言。

●人最大的惡就是遲鈍。

●我認為修為的目的是要塑造一個可以支配自己的人,也就是有自制力的人。

●領導者的工作,簡單說,就是為球員找到自信,如此而已。


2017年3月19日 星期日

【書摘】蘋果橘子思考術 : 隱藏在熱狗大賽、生吞細菌與奈及利亞詐騙信中的驚人智慧

摘:
●這麼多人認為自己知道的比實際上多的原因,還有另一種解釋。這和我們隨身攜帶的一種東西有關,雖然我們可能從沒意識到這件事,那就是道德羅盤。
在我們闖蕩這個世界時,每個人心中都會生出道德羅盤;當然,有的羅盤比較強,有的比較弱。這絕大多數是件好事,誰想活在一個人們到處亂跑、絲毫不在乎對錯的世界?然而,解決問題時,最好放下你的道德羅盤。
為什麼?
因為當你的心力都放在某個特定議題的對錯時,無論是水力壓裂法、槍枝管制或基因改造食物,很容易就會忘掉真正的議題是什麼。道德羅盤可能讓你覺得一切的答案很明顯,即使事情並非如此。你會以為對錯之間,有一條明顯界線,但通常沒有。最糟的是,關於那個主題,你會以為自己已經知道所有需要知道的事,因此不會再去尋求更多資訊。我們不是在建議你把道德羅盤丟進垃圾堆,完全不是這樣。我們只是在建議你暫時把羅盤收起來,不讓羅盤遮蔽你的視野。

●小林尊重新定義了他試圖解決的問題。他的敵手問了什麼問題?基本上,他們問的是:我如何能吃「更多」熱狗?小林尊則提出不一樣的問題:我如何能讓熱狗變得「更容易」吃?這個問題,讓他開始實驗、蒐集改變競賽的反饋。他只靠著重新定義問題,就找出一套全新的解決方案。小林尊成功故事的第二個教訓,則和我們接受或拒絕接受的極限有關。他在參賽時,並不覺得二十五又八分之一個熱狗麵包,是什麼很高的上限。他要自己完全不注意吃了多少熱狗麵包,把全副心力通通放在吃的方式。我們所有人每天都面對著障礙,包含身體的、經濟的、時間上的障礙。有的障礙的確存在,但其他障礙則完全是人為障礙,如預期某個體系能運作得多好、多少改變算太多改變,或是哪種行為是可接受的等。下次當你碰到這樣的障礙,那種由缺乏想像力、衝勁與創意的人所設下的障礙,請認真思考忽視它。解決問題已經夠難,如果你事先決定自己做不到,只會雪上加霜。

●孩子不怕分享自己最天馬行空的點子。只要你能分辨好點子與壞點子的差別,提出一大堆點子,甚至是奇奇怪怪的念頭,完全是一件好事。提出點子時,經濟學的「自由丟棄」(free disposal)概念是關鍵。想出糟糕的點子嗎?沒關係,只要別付諸行動就行。當然,分辨點子的好壞並不容易。對我們而言,一個有用的秘訣是冷靜期。當點子剛被孵化時,乍看之下幾乎總是很不錯,所以我們至少會等上二十四小時,才執行新點子。有些點子驚人地只不過才在陽光下待了一天,就整個臭掉。最後,你可能會發現在二十個點子裡,只有一個值得試試看。但除非你願意像個孩子一樣,脫口說出所有在腦袋打轉的東西,否則你可能永遠都得不出那唯一一個。

●解決任何問題的基本步驟,就是了解特定情境下,所有相關人士的誘因。

●無論是什麼問題,重點在於找出何種誘因真的會起作用,而不只是你的道德羅盤告訴你應該要起作用的東西。

●設計正確誘因的簡單原則:
1.找出人們「真正」在乎什麼,而不是他們說自己在乎什麼。
2.就人們重視的面向提供誘因,但又要便宜到你能提供
3.留意人們的回應。如果他們的回應出乎意料,或是令人沮喪,從那次經驗中學習,然後嘗試不一樣的東西。
4.盡量製造能讓敵對架構變成合作架構的誘因
5.永遠永遠不要以為,只因為一件事是「正確」的事,人們就會去做。
6.要知道,有些人會不惜一切代價投機取巧,用你永遠想像不到的方式打敗制度。就算只是為了不讓自己瘋掉,你也應該試著為他們的聰明才智鼓掌,而不是詛咒他們貪婪。


2017年3月18日 星期六

【書摘】搜尋你內心的關鍵字 : Google最熱門的自我成長課程!

陳一鳴 著
平安文化

摘:

●專注力是所有高階思維與情緒能力的基礎。因此,任何訓練EQ的課程都必須從專注力訓練開始,用意就在於訓練專注力以培養既平靜又澄澈的心靈特質。這樣的心靈特質形成了EQ的基礎。

●EQ是一種能力,能監測自身和他人感覺及情緒,並能清楚辨析,進而使用該訊息來引導自身的思想與行動。

●大腦中和記憶與空間導航有關的部份叫海馬迴,研究指出,倫敦計程車司機的海馬迴比一般人,也比較活躍。更有意思的是,在倫敦開計程車的時間越長,海馬迴就越大、越活躍。

●大腦可塑性有一重大意義:我們可以藉由訓練,刻意改造大腦。

●鍛鍊注意力是EQ的根源

●如何開始EQ訓練?就從訓練注意力開始。乍聽之下有點出人意表,畢竟注意力和情緒技巧之間有什麼關係?
答案揭曉:強壯、穩定且富洞察力的注意力能提供你平靜和清澄的心智,恰巧是EQ的根源。比如說,自知之明有賴我們客觀地看待自己,需有能力從第三者的角度檢視自己的想法與情緒,不被情緒淹沒,也不隨之起舞,而只是客觀地看清楚,此處就需要穩定、清晰、不帶批判的注意力。另一個例子告訴我們注意力和自我調節的關聯。有種能力叫做「反應彈性」,名稱很炫,其實就是行動前先暫停的能力。你經歷了強烈的情緒刺激,並不像通常那樣馬上反應(比方說,跟對方駕駛比中指),反而暫停了一剎那,這當中給自己選擇要如何在情緒蔓延的狀況下作出回應(比方說,不向對方駕駛比中指,可能會為自己省下許多麻煩,因為該駕駛可能是帶著高爾夫球桿的氣呼呼老頭,又剛好是你新女朋友的老爸)。這種能力同樣需有清楚、堅定的專注力。

●科學證據指出,增進我們調注意力的能力,可以大大影響我們對情緒的反應。當資深禪修者(受過一萬小時以上禪修訓練的人)聽到負面的聲音,他們大腦中主管情緒的杏仁核活動較不活躍,新手禪修者的較活躍。另外,資深禪修者所接受的禪修訓練時數越多,杏仁核的活動就越低。

●自我調節有種簡單的技巧,稱為「情緒標籤化」,就是用文字來標記情感。當你將正在經歷的情緒轉換成語言(如:「我覺得憤怒」),多多少少會幫助你管理情緒。李柏曼提出了這個過程運作方式背後的神經機制。證據指出,文字標籤能增加右腹前額葉皮質的活動,這區通常被稱為大腦的「煞車」,接著會增加大腦執行中樞,也就是內側前額葉皮質的活動,能夠抑制杏仁核。大衛.奎斯威爾的馬修.李柏曼還有另一個相關研究:靜觀心強大的人,前述的神經過程運作得更好,大腦的另外一區,也就是腹側前額葉皮質也會被徵召。研究發現,靜觀有助於大腦利用腦中更多的電流,因此在管理情緒上更有效能。

●將注意力轉到身體上能達到高解析度的感知情緒。高解析度的感知意味著你的感知更細微精確,縱橫時間與空間,而你能夠看著情緒產生、感覺到興衰中細微的變化,並看著它結束。這種能力很重要,因為我們越能感知情緒,就越能管理情緒。

●培養高解析度情緒感知的方法,就是把靜觀應用到身體上。培養高解析度身體感知能強化我們的直覺。

●禪修和運動有一重要的相似處:在這兩者當中,成長都來自於克服阻力。舉例來說,當你在舉重時,每次彎曲二頭肌以對抗啞鈴的重量,二頭肌的肌肉都會變得更強壯。同樣的過程在禪修也看得見。每次你的潢意力從呼吸上分了神,而你將注意力再度帶回,就像是彎曲二頭肌–––你的注意力「肌肉」會變得更強壯。

●為自己選擇禪修姿勢只需記住一點,一點而已。最佳禪修姿勢就是有助於自己既警覺又放鬆的姿勢,且可持續一段時間。

●威廉.詹姆斯:有能力自動將渙散的注意力一次又一次 地收回來,是判斷力、品格和意志力的根源。沒有這種能力,就不是自己的主人。能夠提高這種能力的教育,就是最卓越的教育。

●自我調節不是逃避情緒、也不是否定或壓抑真實的感受。自我調節並不是永遠都沒有某種情緒,而是處理這些情緒的手段更為熟練。舉例來說,我聽說在佛教心理學中,憤怒和義憤有很大的差別:憤怒源自於無能,而義憤源自於力量。因為有此差異,當你憤怒時,你覺得無法掌控;但當你覺得義憤時,你可以保有對心靈和情緒的控制力,因此,你可以有情緒去對抗,以求改變,而且不至於失去冷靜。所以,義憤是個有技巧的狀態,也是自我調節的最佳例子。

●禪修中最重要、足以改變人生的領悟之一,就是痛和受苦兩者在本質上並不同,而且不一定接連而來。這個證悟的源頭,就是能做到放下。放下是非常重要的技巧,是禪修實踐不可或缺的基礎。

●處理痛苦情緒有四大原則:
一、能夠意識到當下自己無痛無苦
二、不用因為有負面情緒而懊惱
三、不要餵養怪獸
四、每個念頭都以慈悲和幽默開始

●你不再重提過去的事,就會發現怒氣因缺乏燃料而逐漸熄滅。

●學習樂觀的第一步,就是察覺自身強烈的負面經驗偏見。我們生命中的成功很有可能多於失敗,但因為把太多注意力放在失敗上,所以看起來失敗比成功多。光是瞭解這一點,就能改變你看待自己的方式。第二步是靜觀禪修。最後步驟是轉換。經歷成功時,刻意去注意此事,對自己的成功給予應有的注意力。

●觀看自己身體被觸摸的影片時,可以暫時增加你對觸覺的敏銳。這種機制叫做「用視覺重新定位觸覺」,而且如果觀看被碰觸的臉頰是別人的而不是自己的,也會產生效應。
☆心得:我兒光看到沙灘、草地,連碰都還沒碰到就開始歇斯底里,大概就是這個機制太強了他招架不住,才會大哭吧。觸覺敏感的孩子用視覺就能觸動他的觸覺了吧。


2017年3月16日 星期四

【書摘】專注的力量 : 不再分心的自我鍛鍊, 讓你掌握APP世代的卓越關鍵

丹尼爾.高曼 著
時報出版

摘:

●一般來說,心思飄移時,人們的心情通常會轉向不快樂的部份;即使想法本身是中性的,但經常會被負面情緒覆蓋。在一部份或大半時間裡,心思飄移本身似乎就是導致不快樂的原因。當我們沒在想特別的事情時,我們的心思飄移到哪去了?絕大多數時候,全都和「我」(me)有關。詹姆士認為,內心的「我」是透過講述我們的故事–––由人生的隨機片段組合成–––交織出我們對自身的感受。在我高時時刻刻都在改變的經歷背後,這個「全部關於我」的故事情節,製造出一種恆久的感覺。除了有關創造力的部份,心思飄移傾向以「我」和我們關心的事物為中心–––今天我必須做的所有事、我對那人說錯的話、我當初應該怎麼說。雖然心思有時飄移至愉快的想法或幻想,但通常有更多時候會被吸引到默想與憂心。

●當我們的自我對話與默想產生一種低度焦慮的背景時,內側前額葉皮質會讓我們連珠砲似的質問自己。但當我們完全集中注意力,鄰近的側前額葉皮質就會抑制內側區域。我們選擇性的注意力將不再選擇這些情緒性占用的神經迴路(最容易皮我們分心的典型)。對外界發生的事有所反應,或任何形式的主動專注,會關閉內心的「我」;被動的專注則會將我們帶回這個默想的舒適泥沼中。

●我們四周喋喋不休的人並不是最容易使我們分心的事物。最容易讓我們分心的,是我們心中的喋喋不休。要完全集中注意力,就得讓這種內心的聲音靜止。開始從一百連續地減去七,如果你能持續專注於這個任務,心中喋喋不休的聲音就會平靜下來。

●當心思飄移時,我們的感覺系統會關閉;相反地,當我們專注於當下時,供心思飄移的神經迴路會轉為黯淡。

●在神經的層次,心思飄移與感知的覺察向於互相抑制–––內心專注於我們的思路,會關閉感官的知覺;全神貫注於夕陽西斜的美景時,則讓心思靜止。

●現代生活重視的是坐在教室或辦公室裡,一次專注做一件事–––不過在人類歷史初期,單一的專注姿勢可能不會讓人受益。部份神經科學家主張,在荒野生存仰賴的可能是在關鍵時刻迅速轉移注意力並快速行動,毫不猶豫於思考該怎麼做。我們現在診斷出的注意力缺失,可能反應出這種具演化上優勢的專注力的自然變化–––同時也繼續在我們的基因庫裡傳播。

●當面臨需要專注的心理任務時,像是艱深的數學問題,如前所述,注意力缺失症的患者會顯示更多的心思飄移,大腦內側神經迴路的活動也會增加。不過在適當的時候,注意力缺失症的患者一樣能有敏銳的專注力,全神貫注於手邊的活動。此種情況通常比較容易出現在藝術工作室、籃球場、證券交易所內–––就是不會出現在教室裡。

●注意力疲勞的解藥與身體疲勞相同–––休息。但什麼可以讓心智肌肉休息?嘗試從由上而下控制的費力活動,轉變成較被動的由下而上活動,在一個能讓人安靜的環境裡放鬆休息。在大自然裡效果最佳。

●我們的「直覺」(gut feelings)來自腦島與其他由下而上的神經迴路的訊息,透過指引我們的注意力朝向較佳選擇,大大簡化我們生命中的各種決定。我們愈能領會這些訊息我們的直覺就愈強。

●不只是從他人眼中看見我們自己,還要從他人的耳朵聽見我們自己。但我們沒有。《外科》(surgery)雜誌報導一項評價外科醫生聲調的研究,根據的是他們與病患對話時錄下的十秒鐘片段。其中有一半的醫生因為他們的聲調被控不當醫療,另外一半的醫生沒有被控告。那些被控告的醫生,其聲調通常被評為盛氣凌人與漠不關心。

●外科醫生比大多數其他醫師向病患解釋更多技術細節,以及揭露外科手術最嚴重的各種風險。這是一種困難的對話,可能會讓病患進入情緒上高度慮和高度警覺的狀態。當病患聽外科醫生解釋技術細節以及令人害怕的潛在風險時,大腦的雷達會進入高度戒備狀態,搜尋各種信號與暗示,以研判這一切是否真的很安全 這樣高度的情緒敏感性,可能是外科醫生的聲調在傳達同理心與關心–––或兩者都沒有–––的時候,是否會因為哪裡出了錯而被控告的原因之一。

●《外科》雜誌的文章提出的補救措施之一是:外科醫生在門診期間,將他們的聲音重新播放給自己聽,使他們能知道自己的聲音聽起來有什麼感覺,同時找人指導如何使聲音能傳達同理心和關心–––就像別人聆聽他們一樣地聆聽自己。

●我們同理心神經迴路的設計,是為了面對面的時刻。但如今人們在網路上一起工作,將是對同理心的特殊挑戰。例如,會議中很熟悉的場景是當每個人 都達成無需明言的共識時,突然有人大聲發表所有人都已經知道的事,他沒有說「好了,我們都同意這一點」,可是大家都點頭了。因為缺代面對面會議中一連串足以讓某人宣佈眾人共識的非言語訊息,若要在以文字為基礎的線上討論達成共識,只能盲目飛行了。我們只在人們有話要說的時候,才能讀到對方的文字並以此作為判斷依據。此外還有字裡行間的解讀問題:在網路上我們仰賴的是認知的同理心,這種讀取心理的方式只能讓我們推論別人心裡在想什麼。

●以傾聽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為例。大腦的研究報告顯示,當人們傾聽某人述說這種故事時,聽故事者的大腦會與說故事者的大腦緊密地接在一起。聽故事者的大腦模式精確地模仿說故事者的大腦模式,但會落後一至兩秒。雙方大腦神經緊密重疊的程度愈高,聽故事的人就愈了解故事的內容。同時理解程度最佳者的大腦–––那些完全專注與理解最深入的人–––出現讓人意外的情況:他們的大腦活動的特定模式,因為「預期」故事的發展而領先說故事的人一至兩秒。兩人之間和諧一致的要素從完全相同的專注開始,導致雙方身體無意識的同步,進而產生良好的感受。


2017年3月8日 星期三

【書摘】動機,單純的力量

丹尼爾.品克 著
大塊出版

摘:

●自主,並不是草莽不馴、誰也不靠、單槍匹馬、美國牛仔式的個人主義。它的意涵是出於自由抉擇的行動–––這表示我們既能自動自發,也能快樂 地與他人互依共存。

●專精是一種心態  一種艱苦  一條漸近線

●當你思索生命的目的,先從這個大哉問開始:你的句子是什麼?

●要讓自己長保激勵,你可以這樣做:一日將盡,捫心自問:今日之我有沒有勝過昨日之我。你有沒有多做了什麼事?有沒有把它做得很好?每晚就寢之前,請自問這個小問題:今日之我有沒有勝過昨日之我?

●記住,刻意練習一定有個目標:提升表現。

●不斷練習,反覆練習

●能夠持續看到關鍵性的回饋

●不留情地專攻需要補強的地方

●要有身心交瘁、筋疲力竭的心理準備

●如何從定型心態轉為成長心態:
  □學會辨識定型心態的「聲音」,它可能損及你的延展能力
  □不要把艱難挑戰解讀成路障,要將它視作延伸自己能力的機會
  □使用有成長空間的語言,例如:「我不確定我現在做不做得到,但我相信假以時日再加上努力,我終究可以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