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31日 星期六

2016年已讀書單

2016年讀完的書:
1讓愛成為一種能力 : 在關係中滋養彼此,讓你更敢愛、懂愛、親近愛
2與孩子一起上的情緒管理課 : 五個探索階段X四種教養類型X五項輔導步驟
3逃避自由 : 透視現代人最深的孤獨與恐懼
4自主學習 : 化主動性為創造力,建構多元社會的瑟谷教育理念
5童年與解放衍本
46媽啊,一下迷路一下爆走
47背離親緣 : 那些與眾不同的孩子.他們的父母,以及他們尋找身分認同的故事(下)
48一定要會的閱讀管理法
49超快速讀書法
50把時間當作朋友
51人人都能用英語
52新生--七年就是一輩子
53像藝術家一樣思考
54醬子就可愛 : 不生氣媽媽 練功筆記
55童年與解放(讀第二次)
56臣服的力量 : 放下執著,相信每一刻都是最好的安排
57教室外的視野
58大人也喜歡的繪本1
59大人也喜歡的繪本2
60好好出口氣 : 設定界限,安全表達憤怒
61小朋友的哲學大哉問 : 讓大人傷腦筋的孩子氣提問,哲學家,請回答!
62一課經濟學
63絨毛兔
64哲學種子系列-自由與不自由
65哲學種子系列-美與醜
66哲學種子系列-愛情與友情
67哲學種子系列-勇氣與恐懼
68哲學種子系列-領導者與其他人
69冤罪論 : 關於冤罪的一百種可能
70哲學種子系列-男孩?女孩?
71哲學種子系列-身體與心靈
72哲學種子系列-什麼是好?什麼是壞?
73哲學種子系列-小與大
74哲學種子系列-公平與不公平
75哲學種子系列-和平萬歲!!
76哲學種子系列-工作與金錢
77哲學種子系列-生命的故事
78哲學種子系列-自然與污染
79The tale of Little Pig Robinson
80遊戲力 : 陪孩子一起玩出學習的熱情與自信
81我的十堂大體解剖課 : 那些與大體老師在一起的時光
82哲學.思考.遊戲-幸福,是什麼呢?
83不再沉默
84活用一輩子的筆記術
85哲學.思考.遊戲-自由,是什麼呢?
86哲學.思考.遊戲-團體生活,是什麼呢?
87成功創意,不請自來! : 13堂帶給皮克斯.夢工廠源源不絕活力的即興訓練課
88哲學種子系列真真假假大集合
89成功者的筆記本都記些什麼?
90活用一輩子的旅行筆記術
91成功者的筆記本都記些什麼? : 實踐篇
92江戶日用品 : 延續三百年的生活溫度
93生命的心流 : 追求忘我專注的圓融生活
94天才密碼
95文藝女青年這種病,生個孩子就好了
96閱讀力 : 效率最高載入式閱讀整理術
97日系百元文具活用術 : [整理x學習x手帳x筆記本]
98向康德學習請客吃飯
☆寫張愛玲的部分略過(沒看過張後來發表的作品)
99領導梯隊 = Leaders at all levels : 全面打造各級領導人 : deepening your talent pool to solve the succession crisis
☆後半段快速翻過而已,畢竟內容跟家庭主婦生活太無關了。
100哲學家開的店
101如何閱讀一本書
102為什麼人這麼難懂? : 精神科醫師教你如何理解人心.建立溝通
103超思考
104餐桌上的危機 : 基改食物大解密 靠自己的力量吃出安全的三餐 = Living GMO free 346
105考上第一志願的筆記本 : 東大合格生筆記大公開 111
106成為他自己 : 全人,給未來世代的教育烏托邦 352
107說真話的勇氣 : 北野武の新道德 268




2016年12月27日 星期二

【心得】成為他自己 : 全人,給未來世代的教育烏托邦

作者:劉若凡
出版:衛城

心得:
寫寫我覺得比較有感的部份。烏托邦失序那段(這段真是超精彩,我們這種從沒享受過自由的體制內學生真的無法想像),全人的教師在掙扎著介入與不介入的那部份,讓我聯想到我們這些新手父母帶著孩子成長的種種困惑,都說要給孩子界限,孩子才不至於無所適從,而到底該給怎樣的界限?執行的強度又該到哪?面對每次的突發事件以及自己的身心狀況,又該如何拿捏出手的時機?後來因為資源、人力的限制,必須在價值的主從上做選擇時,也讓我想到家庭不也是如此,當你要捍衛家庭的某些價值觀的時候,某些東西必然就要變得次要才可能。讀到教師們的這些掙扎,很能對照到徬徨母親的心情。

其他是一些更為零碎的感想,比如:
認為學校(或一些團體)「是我們的」的心情(全人的學生就會覺得全人是他們的),我從來不曾有過,我也不像很多人很懷念國高中生活,我是巴不得快快離開永遠不再踏進那裡。那種深刻活過的感覺在我年輕的時候完全沒有…要說深刻活過,感覺到有什麼可以稱做是「我們的」,那大概就是我現在自己建立的家庭了吧(沒別的了)

而讀著讀著,也產生一些疑問:在失序年代,一些人轉出全人,這很好理解,而留下來的人呢?為何不走?他們的父母為何有信心讓他們的孩子留下?讀過美國瑟谷學校,似乎沒有這種失序年代?還是他們略過沒寫?最後則是,我能給孩子什麼樣的教育環境?

而我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斷閱讀,不斷讓自己成長,其他,還真的只能觀察與等待。

補充其他感想:
全人中學最終還是不可能有真正的平等,因為到萬不得已的時候還是有董事會出面。權威還是在的,只是包了很多層包裝紙(但包裝紙並非不重要),讓人比較能接受而已。這裡的權威,我認為是專業。比較是希望學生相信專業,自己對學習的想法未必總是對的。

 然後我贊成黃武雄說的,不強迫學生修某些課,但持續溫柔提醒學生那些為何重要

我記得瑟谷學校的方式是學生跟老師訂上課契約,違反就整個課取消,而學生也有權開除不適任老師,這種平等我贊成

我的疑問還有,為何瑟谷學校沒有課程但卻不會有全人的狀況發生?

權威包了很多包裝紙,但我覺得包裝紙是重要的


【書摘】考上第一志願的筆記本 : 東大合格生筆記大公開

作者:太田文
出版:聯經

考上東大的學生筆記都很漂亮,字跡雖然不一定好看,但都排得很整齊,每個區塊的劃分都是有想法的,不是瞎抄板書而已。雖然我的人生可能不會再有任何考試了,但脫離了學生身份以後再回頭看看這個筆記法,覺得人家能考上,確實有其道理!能整理出這樣的筆記的人,頭腦一定是很清楚的。以下摘錄筆記的七個法則:

一、第一個字對齊
二、一定要寫才動手寫,否則影印貼上筆記本即可(節省寶貴時間)
三、志在清晰,不怕大量留白(留白可以在上課或複習時補上最新的想法)
四、製作索引(利於複習時快速查找到需要的內容)
五、筆記本的段落分明
六、記筆記之前先有規劃
七、本本字跡清楚工整(字不一定漂亮,但一定排得很整齊)

2016年12月25日 星期日

【書摘】餐桌上的危機 : 基改食物大解密 靠自己的力量吃出安全的三餐 = Living GMO free

作者:陳儒瑋、黃嘉琳
出版:幸福文化

這是一本以傳遞資訊為主的書,以下摘錄我覺得需要留下的資料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所共同建立的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 Alimentarius Commission, CAG)的定義:「基因改造生物是指基因遺傳物質被改變的生物,其基因改變的方式系透過基因技術,而不是以自然增殖及或自然重組的方式產生」

●歐盟的定義:「基因改造生物,係指除人類以外的生物體,其中的遺傳物質發生改變,但這種改變不是因為自然交配或自然重組而產生。」

●農委會方面《植物品種與種苗法》第三條中針對基因轉殖的定義為:「使用遺傳工程或分子生物的技術,將外源基因轉入植物細胞中,產生基因重組之現象,使表現具外源基因特性。但不包括傳統雜交、誘變、體外受精、植物分類學之科以下之細胞與原生質體融合、體細胞變異及染色體加倍等技術。」

●衛生福利部則在二○一四年甫新修正的《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三條中,說明基因改造的定義為:「指使用基因工程或分子生物技術,將遺傳物質轉移或轉殖入活細胞或生物體,產生基因重組現象,使表現具外源基因特性或使自身特定基因無法表現之相關技術。但不包括傳統育種、同科物種之細胞及原生質體融合、雜交、誘變、體外受精、體細胞變異及染色體倍增等技術。」

●國產非基改,當季現採最新鮮」大豆販售通路:
供應者:倪序孟
電話:0938971301
販售地點:家樂福各連鎖賣場
品名:綠晶黃豆


供應者:陳峰昇
電話:0910368243
販售地點:麻豆雜糧產銷班台南市麻豆區龍泉里54號
品名:芋香黑豆


供應者:蘇建鈞
電話:0910795599
販售地點:新北市農會真情食品館 www.ubox.org.tw
品名:芋香茶豆

供應者:曾國旗
電話:0932522458
販售地點:東豐農業網 www.dongfon.com
品名:國產雜量黃豆

供應者:蕭旭陽
電話:0988328389/03-8653289
販售地點:純青農場 花蓮縣壽豐鄉豐山村山邊路二段58號(自產自銷)
品名:有機黑豆黃豆毛豆

供應者:下營區農會
電話:06-6892116
販售地點:台南市下營區農會南市下營區中山路一段133號
網路商城:www.shiaying.com.tw/ec/index.php?&Itemid=50
品名:A贏黑豆  黑豆茶

供應者:朴子市農會
電話:05-3794102
販售地點:朴子市農會網路商城 shop.polon.org.tw  朴子市農會嘉義縣朴子市山通路102號
品名:穀天下有機黃豆 有機黑豆

供應者:美濃區農會
電話:07-6833309
販售地點:美濃區農會 美濃區中正路3段100號
品名:美濃黃豆 美濃黑豆

供應者:滿州鄉農會
電話:08-8801117
販售地點:滿州鄉農會 屏東縣滿州鄉滿州村中山路34號  財團法人台灣區農漁會超市中心
品名:滿州黑豆

供應者:台糖公司
電話:06-3378888
販售地點:台糖公司 台南市東區生產路68號台糖量販店
品名:台糖本土黃豆

●國際間,有關基因改造食品對人畜健康影響的研究仍持續發展中,全球科學家對此「尚未有定論」

●台灣尚未核准種植基因改造作物,因此只要是台灣塊土地上出產的農作物都是非基因改造

●有機農產品一定是非基因改造

2016年12月23日 星期五

【心得】超思考

作者:北野武
出版:時報
很快就讀完的一本書

就是北野武大叔的一堆碎念這樣
感受到北野武對政治政確的綁手綁腳與假掰感的各種不耐煩

【書摘】為什麼人這麼難懂? : 精神科醫師教你如何理解人心.建立溝通

作者:藤本修
出版:易博士文化
☆讀此書是有得到一些以前不知道的資訊,因為沒有太多感想,以下只摘錄一下封底也有放的讀心十大原則:

摘:
一、必須了解「解讀人心並非易事」
二、兼用邏輯分析和時情感連結的方式
三、對於心理疾病有正確的知識
四、排除先入為主的觀念
五、不被既有的價值標準所左右
六、善用自己各種經驗來對應
七、要有主動揣摩的態度
八、以自己扮演的角色來讀心
九、避免武斷的說法
十、傾聽的態度勝於一切

2016年12月20日 星期二

【書摘/心得】如何閱讀一本書

作者:莫提默.艾德勒 查理.范多倫
出版:台灣商務

摘:
頭一次面對一本難讀的書的時候,從頭到尾先讀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來查詢或思索。
☆心得:
我已經在各種不同教導人們如何閱讀的書上讀到這樣的建議不只一次了,已是鐵則。

摘:
所謂的藝術或技巧,只屬於那個能養成習慣,而且能依照規則來運作的人。這也是藝術家或任何領域的工匠與眾不同之處。要養成習慣,除了不斷的運作練習之外,別無他法。這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從實際去做中學習到如何去做的道理。在你養成習慣的前後,最大的差異就在閱讀能力與速度的不同。經過練習後,同一件事,你會做得比剛開始時要好很多。這也就是俗話說的熟能生巧。一開始你做不好的事,慢慢就會得心應手,像是自然天生一樣。你好像生來就會做這件事,就跟你走路或吃飯一樣自然。這也是為什麼說習慣是第二天性的道理。知道一項藝術的規則,跟養成習慣是不同的。我們談到一個有技術的人時,我們並不是在說他知道該如何去做那件事,而是他已經養成去做那件事的習慣了。當然,對於規則是否了解得夠清楚,是能不能擁有技巧的關鍵。如果你不知道規則是什麼,就根本不可能照規則來行事了。而你不能照規則來做,就不可能養成一種藝術,或任何技能的習慣。藝術就跟其他有規則可循的事一樣,是可以學習、運作的。就跟養成其他事情的習慣一樣,只要照著規則練習,就可以培養出習慣來。
☆心得:
若是照《天才密碼》書裡說的,就是「深刻練習」,然後生成很多很多髓鞘,打造堅實的迴路。至於習慣是沒辦法改的,能做的只有養成新習慣,用新習慣取代舊習慣。

摘:
一本好書,就像一棟好房子,每個部份都要很有秩序地排列起來。每個重要部分都要有一定的獨立性。就像我們看到的,每個單一部分有自己的室內架構,裝潢的方式也可能跟其他部分不同。但是卻一定要跟其他部分連接起來––這是與功能相關––否則這個部分便無法對整體的智能架構做出任何貢獻了。

摘:
作者的主旨如果沒有理論的支持,就只是在抒發個人想法罷了。

摘:
閱讀的一部分本質就是被困惑,而且知道自己被困惑。懷疑是智慧的開始,從書本上學習跟從大自然學習是一樣的。如果對於一篇文章你連一個問題也提不出來,那麼你就不可能期望一本書能給你一些你原本就沒有的視野。

摘:
我們要討論的是受教的美德––這是一種長久以來一直受到誤解的美德。受教通常與卑躬屈膝混為一談。一個人如果被動又順從,可能就會被誤解為他是受教的人。相反的,受教或是能學習是一種極為主動的美德。一個人如果不能自動自發地運用獨立的判斷力,他根本就不可能學習到任何東西。或許他可以受訓練,卻不能受教。因此,最能學習的讀者,也就是最能批評的讀者。這樣的讀者在最後終於能對一本書提出回應,對於作者所討論的問題,會努力整理出自己的想法。
我們說「最後」,是因為要能受教必須先完全聽懂老師的話,而且在批評以前要能完全的了解。我們還要加一句:光是努力,並不足以稱上受教。讀者必須懂得如何評斷一本書,就像他必須懂得如何才能了解一本書的內容。

摘:
我們希望你不要弄錯了,以為所謂的評論就是要不同意對方的說法。這是非常普遍的誤解。同意對方說法,與不同意對方說法都一樣要花心力來做判斷的。同意或不同意都有可能對,也都有可能不對。毫無理解便同意只是愚蠢,還不清楚便不同意也是無禮。

摘:
如果你所讀的書都在你的能力範圍之內,你就沒法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你必須要能操縱超越你能力的書,或像我們所說的,閱讀超越你頭腦的書。只有那樣的書能幫助你的思想增長。除非你能增長心智,否則你學不到東西。

2016年12月15日 星期四

【書摘/心得】摘學家開的店

作者:鄭在恩
出版社:三采
摘:
康德認為每一個人都有判斷對與錯的能力,而這個能力就存在於我們的理性當中,康德稱這為「實踐理性」。這是每一個人天生就擁有的,是一種存在於心中教你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能做的標準,就像是我們所說的良心一樣。

心得:
這是目前我看到最淺顯易懂的解釋了
童年與解放帶給大家的閱讀痛苦無非就是有些哲學詞彙被越討論越解釋越墜入五里霧的fu...........
但卡在這些詞彙是不必要的,我們總能找到更加適合帶我們過橋的讀物來幫忙(雖然是事隔很久才找到)






2016年12月12日 星期一

【心得】閱讀力 : 效率最高載入式閱讀整理術


心得:
最近開始閱讀做筆記的方式,讀來讀去,奧野宣之的方式最式合我,我也是邊讀就邊實踐了,目前實踐了快一個月,還沒有覺得很麻煩想放棄的感覺,看來全部的東西整合在同一本筆記真的是可以繼續嘗試的方式。

另外,開始大量閱讀以後,也很重視效率的提升。我從隨便讀讀不做筆記到後來漸漸自己有一搭沒一搭地在fb記一下很有感的書摘,後來開始想累積點什麼,才又開了部落格把書摘丟上來,以免fb的資料難以查找,想找時等於大海撈針,感覺有記跟沒記一樣。

查了奧野宣之的其他筆記法,發現這本閱讀整理術馬上預約來讀。結果還蠻開心的,有很多方法跟我後來自己發展的方式也雷同,讀後有一種:哇,我的想法跟出了書教做讀書筆記的人的想法也差不多嘛!

讀完以後發現有一些方式我可以繼續維持,另一些部份真的可以參考書上的方法來改進我自己的筆記法。

本書分成幾個部驟
尋找→購買→閱讀→記錄→活用

以下分享我自己的方式
一、尋找
尋書單的方式,我自己就是簡單記在一本小小的便條紙簿,因為我不買書不藏書,所有的書都是從圖書館借來的,因此不需要太詳盡的資料,所以我通常只記書名,如果是很常重複出現的書名才加註作者。通常我撈書單的方式跟作者也差不多,來源有:正在讀的書裡提到的書、關注的人或網站推荐或有關注的出版社的新書資訊。通常得到這本書就會先記在筆記本或先貼到自己的臉書頁面暫存,如果非常想讀,則:

先從網路書店找到書,再上圖書館查詢是否有館藏,有則馬上預約,若預約已滿,則先登記在筆記本上。若圖書館沒書,則立刻薦購。薦購的書館方不一定會通過,就算通過了,也都要等很久。但我覺得無妨,書是讀不完的,先讀別的,然後時間不知不覺就過了,書也就來了。就算館方真的不買,我在圖書館網站裡也已經有記錄,日後檢視的時候,若真的還是非常想看,再從其他途徑找書,若閱讀的心情已冷卻,那就當作無緣,不執著。

不過我看了作者的尋書單,突然也有點想要改良一下,也許多點資訊會更有趣。比如我是從誰那邊的推薦得到此書的資訊?這書又讓我找到什麼別的書?如果這一串記錄下來也許也算是一種思考方向的記錄吧。

二、購買
如上述,我幾乎不買,只去圖書館借。省掉很多整理的時間壓力和藏書的空間壓力。

三、閱讀
作者使用兩張書籤跟折角的方式來做記號,我有時也用兩三張書籤,但不折角。不論是我自己的書還是借來的書我都不折角(倒是常發現沒公德心之人不但折角還畫線…)。作者也不鼓勵直寫把筆記寫在書上,因為成效不彰。我以前也會在自己的書上畫線或寫點什麼,但後來發現我寫歸寫,寫完也通常沒再翻開看,而且也討厭書本髒髒跟密密麻麻的感覺。再來就是有些感想未必想被別人看到,若有人向我借書也蠻尷尬的。現在我發展出來的方式跟作者也類似,但我是用n次貼標籤來做記號。我不邊讀邊做筆記,我都是看到有感的部份就先用標籤貼起來,等整本都讀完以後,再回頭翻閱有貼標籤的部份,若是仍然覺得值得摘錄,就打字留存,若重讀覺得還好,直接撕掉標籤,繼續檢視接下來貼的部份。我因為也不藏書,所以還了書就跟作者讀完書就把書丟了的意思一樣,我也只想留下摘錄跟筆記。

四、記錄
我的方式也剛好跟作者一差不多!一樣是摘錄+心得參雜的筆記組成。只是我真的無法一一用筆記,太累人。我個人覺得部落格的整理功能很不錯,也有站內搜尋功能,省去還要製作數位索引的麻煩

五、活用
目前我自己主要工作是育兒,所以看的教養書或心理方面的書,能夠實踐在生活上的就直接做了(實踐的失敗率是另一回事,在此不討論)。其他主要是讀書法、筆記法、學習法的改進。這些也都正在實踐與修正中。個人除了寫寫臉書自言自語一番,就只有這個沒人知道的部落格,沒有著書立言的偉大使命,因此輸出這部份不著急。我先大量輸入比較重要。

後面他分享自己會隨時帶著兩三本書,看膩了就換本看。這跟我也是一樣!!!我包包至少有二三本書,而且屬性一定很不同,如果讀到太艱澀的書,有時需要另一本輕鬆的來喘息一下再繼續,所以這個建議我非常有感,也覺得非常實用!


2016年12月11日 星期日

【書摘】文藝女青年這種病,生個孩子就好了。

作者:蘇美
出版社:小貓流

●原來這就是當媽媽。一個女人就此結束了恣意而為的小散文時代,帶著孩子進入了漫長、持久而堅韌的大史詩時代。一個人攜帶著另一個人開始生命的漂流,供給他保護、愛和教育,卻始終沒有彼岸以供抵達。

●生命不是權利,而是義務。在某一刻你會覺得辜負了它。你本該讓生命更自然、快樂、健康和多彩,可是沒有。此前大多數時候,你茫然無知,潦草度日,彷彿有無數個明天可供揮霍 如今一個嶄新的生命擺在你面前,告訴你人生過半,來日無多,但同時他彷彿又是一個自我救贖的契機。他有新的肌膚、新的眼神、新的頭腦,好像你可以在他身上再活一次,可你又知道這個帶著你基因的小東西,最終不是你,而是另外一個人。

●每個小朋友衝著媽媽開口一笑,空氣裡就會「叮」的一響,落下很多金幣來。你每天整理整理找地方存好,十八年之後他變成好漢那一天,你就能當個腰纏萬貫的守財奴了。

●一個孩子不會改變你的任何事。是的,他會改變你的作息、習慣、知識面和詞彙庫,會改變你的體型、樣貌、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甚至會改變你的人際關係、職業前景或是命運。但上述這些東西捏合在一起,卻依然不是你。你是超越在這之外的,唯有在絕對的孤獨中才能定義的那個人。那些指望通過孩子改變自己的女人們,狂心早歇吧;那些恐懼孩子會改變自己的女人們,也不必煽情太過戲碼太重。孩子不是你,甚至不是你的,基因和相貌分享來自你,並不代表他就是你的。他的命運不是給你帶來陪伴,不是毫無條件地愛你或被你愛,不是維繫你的主要生活軌跡,不是給你希望,而是開始他自己的生命之旅。這裡面你的戲分並不多,而且會越來越少。這是一種絕對的自由,想一想,這真有一種煽情的意味,又或者他只是被迫投生人世,忍受多年「人」的生涯。

●如果遇到前來吐槽婆婆的姐妹,拜託大家,千萬別搬出愛啊、理解啊、遷就啊、寬容啊、責任啊、修為啊這些大道理去心靈雞湯她,你就熱湯熱飯熱心腸,聽聽她吐槽,跟著她一起罵罵人、出出氣。她不是不懂道理,而是長久的辛苦耗盡了她的耐心。她突然崩潰了,她要的不是聽你給她講道理,而是需要個地方發洩一下,然後自我修復,過一陣子就好了。她會帶著你的理解和支持,滿血復活,抖擻精神,回去繼續修練她那百忍成鋼的媽媽生涯。
☆心得:罵老公罵小孩也一樣適用喔



【書摘】天才密碼

作者:丹尼爾.科伊爾
出版社:天下雜誌

●建立技能的關鍵:深度練習、點燃熱情、大師指導

●深度練習建立在一個矛盾點上:掙扎前進,將自己推向極限,讓自己犯錯,會使你更聰明。換句話說,體驗不得不放慢、犯錯、矯正的過程,好比在冰覆的山頭前進,有一天就會在不知不覺中,變得更迅速敏捷、優雅從容。

●雖然神經元和突觸非常重要,但過往以神經元為中心的世界觀,已被徹底顛覆。事實證明,髓鞘的絕緣性,看似不起眼,卻對大腦功能,特別是學習技能部分,扮演著關鍵角色。

●三項發現,掀起一場腦神經學大革命:(一)人的動作、思想和感覺,都來自一連串精確的電子訊號,穿梭於神經元(神經纖維迴路)間。(二)髓鞘是包覆神經纖維的絕緣體,能增加訊號強度和準確性。(三)愈常刺激的神經迴路,外層髓鞘就會更優化,讓人的動作和思想愈強、愈快。

●寡樹突細胞和星狀細胞這類支援細胞,一旦察覺神經纖維迴路受到刺激,就會生成髓鞘,包覆在被觸發的迴路上。神經迴路愈常受到刺激,外圍的髓鞘層就會愈厚;髓鞘包得愈厚,訊號傳遞的速度就會愈快,甚至會比沒有絕緣神經纖維快上一百倍。

●髓鞘運作機制有四項基本原則:
一、訊號觸發至關重要。虛幻的想法無法促進髓鞘生成,這套機制只用來回應具體行動,尤其是重複的動作,如此一來,脈衝才能被觸發,讓訊號通過神經纖維,進而促使髓鞘執行包覆行動。

二、髓鞘的作用普世皆準。髓鞘運作標準適用於所有技能,不管揮桿或演奏樂曲,髓鞘都根據相同規則增長。髓鞘採用精英式管理,只有觸發的迴路才會受到絕緣。

三、髓鞘形成絕緣體,但不拆解絕緣體。像馬路上的鋪路機,髓鞘形成是單方向的,除了衰老或疾病,一旦技能神經迴路受到髓鞘絕緣,就無法取消絕緣,這就是習慣不易破除的原因。改變習慣的唯一辦法,是透過重複新行為來建立新習慣,也就是針對新神經迴路生成髓鞘。

四、年齡很重要。在兒童時期,髓鞘一波波降臨,有些由基因決定,有些靠後天塑造。此情況會一直持續到三十多歲,這是一段關鍵時期,大腦極易學習新技能。此後我們將繼續經歷髓鞘的淨收益期,直到五十歲左右,學習能力才開始走下坡。好在,人一生都保有生成髓鞘的能力,五%的寡樹突細胞維持備戰狀態,隨時準備接受召喚。

●「為什麼青少年會做出錯誤的決定?」因為「該有的神經元都在,但未充分絕緣」直到整個神經迴路通通絕緣之前,局部迴路就算具備功能,也無法在衝動行為發生時,立即發揮作用。青少年明白是非,但需要時間才能想通。

☆我的整理:
全語言學習法→點燃學習熱情
字母拼讀法→深度練習
要成功培養閱讀能力兩種學習法都必要

☆我的整理:
育兒原則:注意孩子的興趣、讚美他們的努力、告訴孩子髓鞘機制如何運作

2016年12月5日 星期一

【書摘】生命的心流 : 追求忘我專注的圓融生活


●可產生心流的活動:
一、具有明確目標
二、清楚規則
三、立即回饋

●希臘哲學家認為,唯有在空閒時,人才是真正的人 ○為他可以將時間用於學習、藝術、政治等自我開發的活動。事實上,希臘文的「休閒」(scholea)與英文的「學校」(school)源自相同字根 原因不外是:利用休閒時光的最佳方式就是學習。

●個人受旁人意見影響的程度,依文化而有所差別。舉例來說,你不能將傳統的印度人視為獨立的個體,而是要將個人看成一整片社會網絡中的接點。個人的存在並非源自他特有的思想或行動,而是由子女、手足、堂表親、父母所定位。即使是現代,東亞裔的兒童在獨處時,也比高加索裔兒童更記得父母的意見與期望。以心理分析的名詞來說,這種人具有較強的「超我」(superego)。然而,就算某人的個人主義色彩再怎麼強烈,他的生活內涵仍受旁人極大的影響。

●就某些方面而言,情緒是建構意識的最主觀成分,因為只有你才能判別自己是否真正體驗到愛、羞恥、感激或快樂。但情緒同時也是心靈最客觀的成分,因為戀愛、羞愧、懼怕或快樂時所體驗到的「衷心感受」,通常比我們對外界的觀察、或由科學與邏輯中學到的一切更為真實。因此,我們常會發現自己身陷矛盾角色:觀察別人時宛如心理學家,只重視行為,卻漠視言語內函;反觀自己時卻有如現象學者,重視內在情緒的程度,遠甚於外在事情與行為。

●欲使先天的才能轉變成充分發展的智力,你就必須學會控制注意力。

●「心流」隱含的意義,就像許多人形容自己表現最傑出時那份水到渠成、不費吹灰之力的感覺,也就是運動家所謂的「處於顛峰」、宗教神秘主義者宣稱的「聖靈充滿」、藝術家及音樂家所說的「靈思泉湧」。

●處於心流狀態時,我們並不會覺得快樂,因為要體驗快樂,內心必得專注如一,如此不免會讓注意力脫離手邊的工作。倘若攀岩候在舉步維艱時,尚得分心感受快樂,很可能會失足摔落谷底。手術中的外科醫生、彈奏艱澀樂曲的音樂家也不例外。唯有在完成任務後,方有餘暇回顧適才發生的事,進而為這種極佳的體驗心生感激,並自內心湧現快樂之情。然而,人類毋需體驗心流也能感到快樂。在身體放鬆休息、享受暖陽,或是人際關係和諧愉悅之下,人們也能由這類消極的休憩體驗到快樂。這些時刻固然值得珍惜,但此類快樂卻十分脆弱,而且須有利的外在環境方能產生。唯有繼心流而來的快樂,才是自己塑造而得,對個人意識的拓展與成長才有助益。

●改善生活素質的第一步在於:妥善規畫日常活動,以從中獲取最有助益的經驗感受。

●德國一項大規模研究發現,書看得愈多,人的心流體驗也愈多。但看電視的時候,情況卻正好相反。心流體驗頻繁者,大半是一些多看書、少看電視的人;常看電視、少讀書的人,心流率最低。

●希臘文的idiot一字,原意是「獨居的人」,可見在他們的觀念中,人若是斷絕社群的互動,心智上便會陷入低能。近代文盲社會也認為,喜歡獨居的人必定為女巫之流,因為正常人除非受外力所迫,否則絕不會群索居。既然人際互動對於意識的平衡穩定十分重要,我們不得不釐清其中道理,並學習將這種互動化為正面的經驗感受。就像做所有事情一樣,要享受人際關係,必得付出代價。

●若欲充分享受人際互動,讓心念常保條理分明,必須符合兩項條件。首先,找出自己與別人目標的一致性;其次,必須願意關心別人的目標。

●根據歷史學家拉杜瑞(Le Roy Ladurie)的著述,中古世紀晚期,法國農村所謂的家庭,是指同住一個屋簷下、共同進食的所有人。其中固然包括了血親,也囊括了農工或前來幫忙農事而居住此地的人,顯而易見,這些人除了農事之外,與屋主別無其他關係,但還是被視為同一屋子的成員。對他們而言,只有這種單位叫做家庭。比這更早的一千年前,羅馬的家庭又迥然不同。當時的家長有權合法處死觸怒他的子女,但血緣性子嗣的重要性仍如十九世紀的貴族家庭。這些互異的特色至今在各自的社會文化中仍有跡可循。除此之外,我們更透過人類學家,得知許多家庭形式,從夏威夷以所有年長女性為母的大家庭,到各式各樣的一夫多妻及一妻多夫形式。看盡各種家庭形式之後,美國核心家庭的瓦解(五0%的離婚率,大多數兒童成長於無父或重組的家庭)便不再是一場大悲劇,而是適應社會經濟變遷的正常轉型形式。

●注意力是一種有限的資源

●創意洋溢的人通常也具有自得其樂的性格。他們所以能夠獲得突破性的進展,是因為他們能多餘精力投注在瑣碎平凡的事物上。

●能掌控注意力,便能掌握經驗,進而控制生活品質。只有專心致志,資訊才能進入意識之中。專注力宛如一層濾網,夾在外在事物與內在經驗之間。我們所感受到的壓力,大半與掌控注意力的能耐有關,而非來自於發生的事。

●唯一可以掌握人生的方法,就是學會讓精力與意圖同步,將精神能量投潢在自己想做的事情上。

●有人問小說家斯特恩,何者是他寫作生涯中最難克服的障礙,他回答道:我認為,最難克服的是自己無聊的一面,也就是虛榮、驕傲、未獲應得禮遇的感覺、與別人互相較量之心等等。我費了很大的工夫去克服。我很幸運還擁有一些優點,讓我得以對抗悲觀與憤恨。我見過一業更有才氣的同事及同輩,就是這麼被擊垮的。我曾在心中感受到它的存在,但我已學會如何對抗。我會這麼說:「最大的阻礙就是自己。」

●大多數人都只在不如意時才會反省自己,由此進入惡性循環,在眼前的焦慮與痛苦回憶交互影響下,便會愈發自覺悲慘。欲衝出此種循環的方法是:養成在心情昂揚、對生活尚感滿意時才反省人生的習慣。但更好的辦法是:將精力投注在與自我間接相關的目標或人際關係上。一旦經驗到複雜互動中的心流,體驗到具體且客觀的回饋,我們便可輕而易舉地對自己產生正面的看法。

●尼采:我給偉大下的藥方是「熱愛命運」,也就是不求相異,不求前進,不求後退,不求永垂不朽……不光是忍受無可避免之事……而是要愛它。……我想要逐漸學會領悟事情必要性之美,如此我方能成為製造美麗事物的人。

2016年12月3日 星期六

【文摘】去圖書館還書,不亦樂乎/顏擇雅

這段很有共鳴,摘錄保存
摘:

寫《名利場》的薩克萊曾說,他每次去大英博物館的圓形閱覽室借書讀書,都忍不住要感激上主的恩典。愛書人進圖書館,享受的樂趣可多了。買不到或買不起的書,不只能借,還不必看人眼色,一樂也。架上書那麼多,借之不盡,二樂也。買來的書往往難捨難分,在家裡東堆一疊,西堆一疊,積多成災,借書必須歸還卻是天經地義,分手了無罣礙,三樂也。正因必須歸還,因此借來的書往往一到手就開始讀,大曾閱讀效率,四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