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7日 星期四

【書摘】好好出口氣-設定界限,安全表達憤怒

作者: 瓊安 . 皮特森
出版社:張老師文化 

●憤怒是一種感受,因此它是一種內在經驗,與我們選擇表達怒氣的行為無關。憤怒被指為「從屬」的感受,是因為在它之前就有「基本」的情緒存在,通常是恐懼、傷害、失落或哀傷。憤怒主要是在克服與這些基本感受有關的無助感。當憤怒的感受表現於外,就成了情緒。當事人很可能對令他感到挫折的人、事發怒,或者遷怒他人。憤怒的情緒也可能轉而向內,結果往往是產生自毀行為、自我批評或自我憎恨的模式。界定表達憤怒的品質,關鍵在於個人的責任感。這端賴行為的選擇,徵求對方允許你表達憤怒,並且尊重個人的界限。

●了解和尊重界限是區分憤怒與暴力的基礎。它們可能是以「可以」,也可能以「不行」的型態出現,在有界限的人際關係接觸點上,才能做出允許對方的動作、描述個人的限度,以及做出心理的決定。除非界限是眾所周知的社會傳統之一,否則通常需要表明,才能受到尊重。如果你發現表明自己的界限,需要費一番力氣,你並不是世上唯一有這種問題的人!

●所有的暴力都有兩個共同要素:把人看作「物品」或「角色」;逾越界限以求控制對方。當我們擴展了對暴力行為的解釋,將缺代共識、選擇、意圖控制或傷害,也包括在暴力的定義裡,就不會因為發現日常生活中充斥暴力而感到驚訝。許多人對於自己渾然未覺的暴力行徑有多麼嚴重大感驚訝。不妨花點時間想想……你是否經歷過自己或別人未經徵詢就做出決定、威脅或肢體動作、利用明示或暗示的操縱手段?

●我們常以「愛」之名,對人施暴。為了說明這種情況,讓我們看看以下兩個常見的「愛心暴行」。在未經詢問的情況下擁抱對方,在我們的社會中很常見也被大眾接受。當我們認為對方心情抑鬱或煩惱時,總會希望他們的情緒好轉。擁抱是一種暴力行徑嗎?是的。在未經徵詢之下,擅自擁抱某人,希望藉此讓他(她)的情緒好轉,就是「未告知對方、也未取得同意,或讓對方有所選擇,便蓄意控制對方,跨越他(她)的界限」。這不是好壞的問題,而是關於暴力的定義問題。另一個常見的例子是,我們經常把兒童看作是我們身為「父母角色」的附屬品。這如何稱得上是暴力?不妨思考以下情形:當我們預設後果、限定某些危險的處境、做出違反子女意願的決定時,就是在跨越他們的界限。我們認定自己相信的事對子女最有利,於是依照我們需要保有控制力的需求,自行決定子女的事。同樣地,這無關好壞,只是一種協助子女累積安全感及成長經驗的功能。

●記住,罪惡感鮮少幫助我們做出不一樣的決定而有所改變,它只會讓我們假裝自己是不會做出那種行為的人罷了。重要的是:我們必須接受。擁有去學習使用一些工具的欲望和意圖,才能安全適當地發洩與暴力有所差異的憤怒。

●壓抑是在克制、壓制及阻止情緒表達;節制則是穩住、保持在適當界限之內。

●表達憤怒的形式是選擇表達憤怒的模式。暴力形式可能具有爆發性和抗拒性反應(直接/主動)、蓄意算計和高壓(間接/被動)及操控性(社會認可的)。選擇非暴力的發怒形式則是用你的聲音和呼吸表達,且往往是表露自己的脆弱之處,或在關係持續緊張的情況下,仍有所節制並抱持好奇心(直接/負責任)

●在非主要的親密關係中,也會發生界限不受到尊重的後果,不過所評估的標準和考量則有顯著的不同。這些標準和考量往往牽涉到身居要職的人和(或)工作環境。在這些情況下,若要實施、採取任何可行的行動方案時,必須全盤考量。由於這類人際關係的本質使然,向有權勢的人訴說界限的後果,很可能會帶來危險,導致衝突、不得人緣,甚至失去工作。在這類人際關係中,持續待在不會改變的環境裡最嚴重的後果,是個人健康受到影響。如果選擇繼續往在這種環境,重要的是必須為逐漸升高的緊張情勢、不斷升溫的惱怒、冷漠、被動/攻擊策略及密後可能產生的心力耗竭,找到釋放的管道。

●我相信當孩子在吸收基本的語言學習技巧時(大約兩歲),成人教導幼兒各種情緒的名稱是很重要的。幼兒會學到發脾氣的行為叫做「憤怒」。當所有感受都漸漸冠上名稱,便可以幫助幼兒和周遭的人溝通他的情緒。當孩子注意到提及某種情緒名稱時所發生的情況,就學會了他人是如何表達情緒的。他們會看到要先徵求對方許可才能表達怒氣,也看見表達憤怒的過程及情緒沉澱。他們同時也目擊在整個連結過程中,人與人之間如何接觸。重要的是要記住,並不是所有情況都會以喜劇收場。能讓孩子看見沒有發生暴力,而且以負責的態度表達怒氣會受到尊重,就已經足夠了。當學步期的幼兒能說出「我生氣」時,已經是在警告他隨時要發脾氣了,這會幫助孩子有一點時間可以選擇安全表達怒氣的方式。漸漸地,會幫助幼兒在情緒生活中愈來愈有自制力。

●在成人的協助之下,幼兒可以學習以聲音和行動表露憤怒。他們可以像憤怒的動物一樣發出「怒吼」、跺步和張開手臂,顯示他們氣憤的程度。這種安全的表達方式會讓幼兒非常滿意。之後,他們可能懂得藉由連續擊打袋狀物(譬如用裝滿豆子的布袋,當作練習拳擊的吊袋)或床墊,去釋放怒氣---如果這是家人可接受的行為。重要的是,成人要陪在幼兒身邊指導他們的行為、給予支持,並且在事後與幼兒談話,做溫馨的接觸。如果家人同意或許可以選擇以擁抱幼兒做為這項活動的結束。




2016年10月18日 星期二

【書摘】臣服的力量:放下執著,相信每一刻都是最好的安排

    出版社:天下雜誌
    ●何時該加把勁,何時該鬆開手,是一門需要學習的藝術。有時你有力量可以施展,有時則力有未逮。再多的腦力激盪、說服或哄騙也難以推進你的目標,強求只是徒增苦惱和無力感。承認你當下無力於靠邏輯解決問題或推動某個目標,然後進入直覺的脈動中,尋求啟發性的建議 。再配合內心的靜思,即可使你回到正軌。直覺會告訴你某件事情的真相,不會只說你愛聽的話。它快速的傳遞訊息,不會勞神勞力的分析推理。請準備接收直覺的訊息,仔細傾聽不太發聲的內在真理。直覺會帶你順勢而流,那是直線思考辦不到的。直覺會輔助你的思考,告訴你什麼東西是對的,以及是否可以向前推進。你需要知道這些,才不致白費力氣逆流而上或找錯合作夥伴。直覺使你更有力量,因為它會阻止你浪費時間在行不通的計畫上,並且擴大你的視野,讓你看清該走的方向。
    ●在任何情況下,注意情勢的改變很重要。雖然努力和毅力可以促進成功,可是當你順勢而流但不抱任何期待,可能就會出現從天而降的機會,直覺也會告訴你這是對的。如果你不順勢而流,那就只是在空轉,而直覺可以指出流動的方向。此時理智型臣服是指明白你無法以分析或訴諸意志來解決問題,那也無可厚非。而靈性臣服則是指,接受自己在當下無力改變。這兩種臣服都能讓你準備好接受直覺的指引。
    ●直覺是能為日常生活帶來力量的工具,不要等危機發生時才使用它。不論你自覺力大無窮或充滿無力感,直覺可以對所有狀況提供洞見。關鍵在於拋開預期,讓大腦盡可能放空,然後只等著接收。你的智力很靈光,可是直覺在其他方面可以產生很強的創造力。
    ●談錢需要練習。為了不再對收取值得的報酬心有愧疚,我必須面對自己的不安全感,並覺悟到合理收取工作報酬是可以的。我也需要了解,工作謀生沒有什麼「不合靈性」之處。我同樣促請各位找找看,有沒有你覺得自己沒資格獲得報酬或富足的地方。悶在心裡只會助長自卑。
    ●理智固然英明,可是你必須願意捨棄舊有、侷限的想法,而要接受:
    1.邏輯無法提供所有的答案。2.語文只能呈現部份的實情。3.你不只擁有直線思考的頭腦。
    ●你與直覺之間唯一的障礙,是大腦永無止息的雜念。
    ●直覺是本能的感受,而非大腦認為對的東西。它是你透過圖像、頓悟和身體知覺,而非經由邏輯所覺察到的非語言資訊。
    ●解讀能量可以讓你調整與他人的關係:與誰接近使你感覺很舒服,與誰則否。為避免不良的關係和後悔,切勿試圖說服自己接受身體直覺不認同的東西。

    高敏感族書單

    孩子,你的敏感我都懂




    2016年10月13日 星期四

    【書摘】像藝術家一樣思考

    作者: 貝蒂.愛德華
    出版社:木馬文化
    這就是右腦模式:一個直覺性的、主觀的、相關的、整體的、沒有時間概念的模式。同時,這也是那個被我們的文明所忽略的、素有惡名的、虛弱的、笨拙的模式。我們的教育系統就是個很好的例子,每個學生詞彙性、理性、守時的左腦被很好地培養起來,而他們的另一半大腦卻幾乎被遺忘了。
    ●你和我待過的學校總安排一系列語文和數學課程,完全不具備教授右腦模式的條件。畢竟右腦模式也很難用語言描述出來。右腦不善於排序-----先做什麼,再做什麼,然後是再下一步。它可以從任何地方開始,也可以一步到位。此外,右腦沒有什麼時間觀念,也理解不了「浪費時間」是什麼意思,完全不像那個優良的、明智的左腦。右腦不善於分類和命名。它看待事物時,當時當地是什麼樣,就怎麼樣。它能看見事物的本來面目,以及事物所有令人著迷的複雜性。它不善於分析和提煉事物的顯著特徵。
    ●今天教育家越來越關心直覺和創意的重要性。然而,學校系統通常仍然構建在左腦模式的基礎上。上學就是一種排序:學生們從一年級到二年級、三年級……一步一步呈線形往上升。同學們的主修科目是語文和數學:閱讀、寫作、算術。學生們仍把精力花在一些並不明確的問題的「正確」答案上。
    ●右腦----這個夢想家、發明家和藝術家,已經在我們的學校系統中丟失了,並且在很大程度上並沒有受到教育。我們也許能找到幾節美術課,幾節手工課,所謂的「寫作創意」和音樂課程,但我們不會找到關於想像、形象化、感知的課程和立體技能,也不可能找到把創意、直覺和發明創造當作獨立科目的課程。然而教育家們重視這些技能,並明顯希望透過語言和分析技能的一系列培訓,學生們能夠自然而然地學會想像、感知和直覺。幸運的是,儘管教育系統發揮不了作用,還是時不時地有人掌握這些技能----這完全是在狹小空間裡生存的創造力的貢獻。但是我們的文化太傾向於獎勵左腦的技能,以至於我們的孩子們喪失了一大部份右腦的潛力。
    ●學習繪畫意味著學習如何隨意進入大腦中那個適用於繪畫的系統。換句話說,進入大腦的視覺模式----那個適合繪畫的模式,從而使你能夠像藝術家那樣使用特殊的方式看事物。藝術家看事物的方式與普通視覺不同,並需要在意識層中進行精神轉換的能力。換種更準確的說法,藝術家能夠為認知轉換的「發生」創造條件。
    ●兒童美術作品的發展順序與大腦的發展變化有關。在最早的階段,嬰幼兒大腦裡的兩個腦半球還沒有對不同功能進行清楚的分工。偏側性----把某個特定的功能合伴到一個腦半球或另一個腦半球,與語言技能的獲得和兒童藝術作品中的符號一起,在兒童時期慢慢得以發展。
    ●一個人大約在十歲左右完全具備偏側性,兒童藝術作品的衝突大概也在這個時期發生,這時符號系統開始取代感知,並干擾這些感知進行準確的繪畫。大家可以推測出這些孩子可能在使用「錯誤」的大腦模式----左腦模式來完成本來適合右腦模式的任務,從而導致了衝突。也許他們只不過是無法找到轉換成視覺模式的方法。同時,十歲時語言開始占優勢,隨著名稱和符號壓倒了立體而又體體的感知,情況更複雜了。
    ●很多老師希望這個年齡的孩子可以變得更自由,不要老是考慮自己作品的真實性。然而學生表現出對寫實主義的堅持儘管使老師很痛心,孩子們卻毫不在意。要麼他們繼續自己的寫實主義,要麼他們就永遠放棄美術。他們希望自己的畫作與看到的東西相符,而且他們希望了解如何才能做到。我認為這個年齡的孩子喜歡寫實主義是因為他們正在學習如何看事物。如果得出的結果讓人鼓舞,他們願意投入更多的精力和努力。只有為數不多的孩子能幸運而又偶然地發現其中的奧妙:如何用不同的方法(右腦模式)看事物。多數孩子需要人教他們如何進行認知的轉換。

    心得:
    讀得很慢,終於讀完了。我覺得真是相見恨晚。想想自己寫實的能力,也不算好,但就有一個樣子,以前翻過一些書,知道一些操作方法,不過現在才真的懂得背後的原理。而且居然從來沒有遇到任何一個老師能夠這麼有系統地告訴我們這個簡單的道理……其實這本書要傳達的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就是找到適合的學習方式並且給一個很具體的方法讓人學習到左右腦模式的運作方式與轉換方法。學會畫寫實畫就跟學會閱讀是一樣大部份的人都能辦到的技能。最後作者給美術學生的話,我真的要好好打字留存下來。過去在我周遭也充滿了各種對是否應學好寫實技巧而感到進退兩難的「氛圍」,而且有時還不知如何應對。看完整本書,我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
    左腦模式:文明的能力
    右腦模式:自然的能力
    要提升創造力,兩者都不能偏廢,但目前整個社會就是偏重左腦模式,右腦模式長期被忽視…這套說法跟童年與解放的論述是非常一致的。進入一般體制學校,真的就很容易左腦化……不可不慎。

    2016年10月10日 星期一

    【讀書心得】像藝術家一樣思考

    這本書還沒讀完,但目前讀到有點心得,趕快記下來。作者用一套方式教完全不會畫畫的人五天學會畫畫。

    書中提到詞彙性的、分析性的思維稱為左腦模式,整體的、形象的感知思維稱為右腦模式。學會畫畫的關鍵就是要能把左腦模式切換到右腦模式。

    作者設計了一些方式,比如說看一張顛倒的圖畫並把它畫下來,讓左腦「運作失靈」,當左腦運作失靈的時候,右腦就能居於主導地位了。

    原理就是要畫圖者用另外的眼光去看眼前的事物,看到什麼就畫什麼,不必先知道他是臉的哪些部份。

    倒著看圖就能騙過左腦,讓他叫不出那些詞彙就無從干擾繪畫。

    我突然想到之前畫畫的經驗,我算是會畫畫的人,但我從來沒有清楚意識到原來我畫畫時有在轉換左右腦模式,當有人問我要如何畫好人像的時候,我根本不知道對方真正的問題在哪裡,因此我只能就自己的經驗回答說:仔細觀察,一直練習。有人又問:眼睛眼神就是畫不好,我又說:只能仔細觀察別無他法…

    回答到此,我深深的感覺到我無法成為一個教畫畫的人,因為我無法知道不會畫的人到底眼睛看到的跟我有什麼不一樣。

    看到這本書我終於了解了…原來就這麼簡單,無論你要描繪的對象是什麼,就把他當成一個「物件」就是了。

    記得大二人體素描課的時候,有同學跟我聊到如果模特兒正面對著她,她就不知道該怎麼畫,因為她無法忽視那個生殖器官XDDD,我說我沒有想那麼多,就是畫。還有人說因為不好意思直視人的眼睛,所以沒辦法畫,我也沒有這個問題,至少畫圖的時候我完全沒有這個問題,當下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我只隱約覺得那不是害不害羞的問題。

    現在回想起來,原來是這樣,我畫模特兒不會想到那是個活生生的人。我當然知道那是個沒穿衣服的人,但對我來說那只是個描繪的對象,跟他有沒有穿衣服,生殖器有沒有被我看到一點關係都沒有。

    同樣的,如果畫人像會不好意思看人的眼睛,那也就意味著你一直意識到那是人的眼睛,你們會四目相對,會很尷尬之類的。原來學習寫實繪畫的「入門」關鍵就是這樣而已。把主導詞彙、分析、理解的左腦關掉就是了。(要進階當然就是另一回事了)
    又想到我從小讀書跟畫畫相比的話,屬於比較會畫畫的那類人,我想這是因為我左腦模式發展得不太好吧XDDD,兩者都很會的人應該是左右腦模式切換自如的人吧

    2016年10月9日 星期日

    【書摘】醬子就可愛「不生氣媽媽」練功筆記

    作者:夏瑞紅
    出版社:時報出版
    ●我常想,一個人只要深深當過父母,必然不會說這世上沒有神。因為,除了賴給「神」以外,父母怎麼理解孩子那麼多不可思議的千奇萬妙呢?而且,如果沒有「神」,老被孩子耗光聰明力氣與耐性、跌落「人之盡頭」的父母,能倚靠什麼再站起來、繼續向前行呢?


    不憤就不啟,不悱就不發,這不就是一個「等待」的功夫?等不及的,不憤就強啟、不悱就硬發,結果就是非但啟發不了,還可能徒增人憤悱。更嚴重的,甚且反害人從此自我封閉、拒絕啟發。
    天下父母心就像達媚瑪一樣吧?我們不善等待,是因為不忍見小人兒受苦,又貪看小人兒幸福歡樂,所以我們常不知不覺就企圖用說教、指點或帶領來幫小人兒「作弊、走捷徑」,殊不知這對無論如何終須自己老實進步的生命歷程來說,往往只是「扯後腿」。

    有人說媽媽是孩子生命中的第一個老師,確實可以這麼說,但當了十六年媽媽以後,我更覺得孩子像一面神秘「魔鏡」,清清楚楚為父母的出四種關係:自己與自己的關係、與父母的關係、與配偶的關係、與「神」的關係。

    有位瑜珈行者曾說:世人分三等。第一等人,思言行合一;第二舟人,思言一套、行一套;第三等人則是,思言行各一套。」凡人都未修練到第一等,思言行之間多有參差空隙。凡人對凡人,再加上社交禮貌那參差空隙隨隨便便就能瞞天過海,但面對至真赤子,可就赤裸裸、無所隱遁了。

    ●大半人多反抗父母曾對待他們的方式,也刻意避免再用那方式教育下一代,但有的卻不知不覺「矯枉過正」,製造了新狀況。有些是在不經意間,又把記憶中父母的言行再次原封不動地搬出來,然後,看著孩子的反應,感覺孩子好像再把當年的自己重演一次,讓自己突然看清了當年的父母與自己,也才從此正式跟心中那個受傷的小孩告別。更人只是一面繼續渾渾噩噩與上一代死結糾纏,一面粗殘地放棄下一代。打破親子問題,總會拾獲許多研傷的碎片。這一片是母親的羞恥,那一片是父親的野心,這一片是母親的母親的憾恨,那一片是父親的父親的焦慮……。親子間的陰影障礙,也常來自父母與自己的父母間未及理清的哀傷碎片。

    ●詩人說「上帝無法照顧每一個人,所以祂創造了母親。」我想,上帝也因為無法帶領每一個人去注視生命豐盛與奧妙,所以祂創造了孩子,託孩子送給爸爸媽媽那一面最神的魔鏡。

    ●有人告訴我,國中生「父母功法」第一條就是「多聽少說」,要說也只有安慰跟鼓勵,切忌「說教」,如此可保持親子總在「同一陣線」,而不會落入「對峙局面」,衍生新的問題。

    【書摘】超快速讀書法

    作者: 宇都出雅巳
    出版社:晨星
    摘:
    1.快速閱讀才能理解內容
    2.有些書本的寫法,是一開始出現的內容,必須和後面才出現的內容加以對照,才能理解真正的內容含意。在這種情形下,就算一開始花費很多時間慢慢地仔細閱讀,也沒辦法一開始就理解內容。只能在閱讀到後面時,才發現原來內容是這麼一回事,為此還對自己剛開始那麼認真閱讀的態度,感到愚蠢至極。
    3.妨礙你快速閱讀的阻礙,就是因為「看不懂」而產生的不安,因為快速閱讀的關係,當然會有很多地方看不懂,甚至讓你覺得內容根本都沒有進入你的腦袋瓜裡。大多數人都不習慣這種狀態,所以無法在這種情形下快速閱讀,即使告訴自己「看不懂也沒關係」,但人類對「不懂」還是抱有一種非常根深蒂固的不安。這種不安就是妨礙我們快速閱讀,進而阻擾我們執行高速大量迴轉的元兇。全盤地接受「不懂」,然後持續向前邁進,這種態度也是高速大量迴轉法裡所隱藏的一個重要因素。接受並釋懷,「不懂」的焦躁感自然會轉化成「想要理解」的意願。
    4.盡量快速閱讀,盡量大量廻轉
    5.加快閱讀速度:加快認知時間、縮短回想時間、削減停頓時間
    6.因為沒有時間,所以盡量同步閱讀
    心得:
    忍不住分享一下自己的閱讀經驗,如果本來就很會快速讀書的人就不用看下去了。這本書一開頭就說他的方法一點也不玄,一讀還真的如此。以前我看書相當沒效率,後來看書變快是從有小孩開始,因為困惑之事太多了,只好從書中尋求解答。結果不知不覺就實踐了這本書的讀書法(開心)。之前閱讀反正就是餵奶的時間就看,我兒有很長一段時間十分鐘就討一次奶(一歲多了仍如此),所以我經常感到無聊,只好看書(當時我沒有智慧型手機可滑,但後來智障型手機壞了有人給我一支二手智慧機,我就開始滑手機人生,但閱讀速度還是繼續加快耶),也沒想過速度的問題,因為我從小就是一個看書很慢的人。

    育兒時看書,沒有什麼外在目的,沒有意識到速度,沒有得失心,也不用為考試緊張,沒想到不知不覺居然越看越多,速度大幅提升(我現在其實仍然沒有很快,只是相較於我以前真的快很多),因為沒有要考試,所以如果中間有幾個詞彙我不懂,我也就看過去,絕不糾結在原地,因為我追求的不是逐字逐句懂,而是了解書中整體要傳達的東西,然後拿來用在我生活上(比如說育兒時的情緒管理之類的)。所以原來我不知不覺地實踐了上面書摘第三點。

    另一個我快速閱讀的重要因素在於練頭腦的書我基本上都是從圖書館借來的,所以那個借閱期限就是最大的推力,逼得你不快讀都不行,尤其是熱門書,你好不容易約到書,後面還有一堆人預約,這次不看完,說不定又要等一年以上!我不想再等,所以一定快快讀完。至於大量迴轉,書中的意思是同一本書一看再看就是迴轉,但前提是要快快快,第二次比第一次快,第二次比第三次快…。不糾結在一字一句或幾個不懂的專有名詞,重複看,自然會越來越懂。

    另一個迴轉的方式就是大量看同類書籍。因為我不是在準備考試,也懶得重複看同一本書,所以我也恰好用了這個方式,比如說讀完父母效能訓練以後,再看之後的其他教小孩情緒管理的書,會發現同一個原理一再出現在不同的書,只是用詞換了一下罷了。因此每每在別的書讀到與父母效能訓練同一概念的東西就會感覺很驚喜。

    我使用的另一個迴轉方法是寫書摘,一開始只是覺得心有所感,就打字存在臉書上(有時有心得有時純記錄),也沒想過什麼迴不迴轉的問題,但依照書中的論點,我正是在進行迴轉。至於第六點的同步閱讀,意思就是邊做某事邊閱讀,邊走路邊讀,比如我就是邊育兒邊閱讀,兒子整天討奶,我就有好多好多時間看書,出外也一定包包裡塞兩本書,一本比較難,一本比較簡單(比如說漫畫),外出時看情形跟心情拿出來讀,就這樣一點一滴累積到一年可以讀五十幾本這樣(我以前根本辦不到)

    漏講了一些。回頭講書摘的第二點。我覺得現在很多各式讀書會,但是常常犯了第二點的毛病,我覺得非常浪費時間,以至於一本書讀個好幾週、好幾個月還是一團糾結,我非常沒耐心,沒辦法被這樣的讀書會折磨著,而且折磨著折磨著還沒有更懂…Orz,不如去看下一本書。我現在的體會是,有讀書會當然是一個精讀的辦法,但是前提是參加的人都整本快速讀過一兩遍了,然後才開始團體精讀,應該會比看一點討論一點更容易建立起概念吧。

    最後想說,這兩年的讀書體會,讓我更加覺得逼著讀書沒用,為自己而讀才真的有進入腦袋進入生活。育兒時期讀書完全不會有人獎勵我,不會加薪不會升職、不會有老師說你好用功,完全不帶功利心去讀,反而讓我悟出這麼多年悟不出的讀書方法。雖然…也不過就是圖了個「爽」字,而且幾天前還沒算自己到底一年讀幾本書的時候也沒有什麼爽不爽的問題XDD。只是,如果當年可以從學校解放出來,完全為自己而讀,也不至於浪費那麼多大好青春啊……




    2016年10月8日 星期六

    【書摘】一定要會的閱讀管理法


    作者:中谷彰宏出版社:咖啡田
      1.覺得自己哪天還會拿出來讀而束之高閣的書,若是一年都沒拿出來碰過,那之後會閱讀的機會則幾近於零。
    (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的作者也是這麼說的)

    2.「老往外頭跑,根本沒空讀書」,其實根本就是觀念錯誤。邊走邊讀也好。

    3.不是腦袋活絡了以後才讀書,而是為了讓腦袋活絡而讀書。因此我把明天早上起床要讀的書放在枕邊。
    4.讀書的速度與買書的速度成比例。為了快快把書讀完,所以要快快把書買下。
    (我是快快上網預約借書,畢竟買書要花錢,錢沒那麼多)

    5.尋找持相反觀念的書。
    6.讀書最有趣的是恍然大悟的那一瞬間。「說得好!」、「也是有人這麼想的啊!」這便是種恍然大悟。當你有種「啊!原來如此!」的感覺時,你的思想境地又向上擢昇了一層。
    7.沒有「為什麼」的人,因為不懂得追索答案,讀起書來自然遲緩。
    8.大家會以為抱著滿腹疑問的人,是因為仔細反覆閱讀的緣故,所以讀書的速度自然慢。又或者認為讀得慢才會有哲學性的啟發,但這都不是正確的觀念。
    (這點可以參閱外山滋比古關於閱讀的系列著作)

    9.讀著艱澀的書籍的同時,「這說的不就是這麼一回事嘛!」若如此能置換成簡單的字彙,馬上便能對書本有所理解。
    10.所謂的「艱澀」,只是「寫得艱澀」罷了,雖說寫得難度高一點會顯得較高級的感覺,但是真正的高級卻是簡單易懂的。
    11.若不是迅速地讀完一本書,這稱不上是學習到閱讀的方法。喜歡書本的人會買些增進自己讀書方式的書回去研究,從中找出最適合自己的閱讀方式。
    (我不算喜歡看書的人,只是我好奇的事有點多,所以一直找閱書方法的書來看,希望有效加快閱讀速度)

    12.書本的大綱並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自己看書時有沒有想到自己察覺到些什麼。
    (我覺得以前討厭閱讀有一部份原因就是學校老是要人家寫心得報告,然後很制式,就會很排斥,不太想看,所以就無感,無感就寫不出什麼鬼東西,然後就越討厭讀)

    13.閱讀不只是唸書,也是種情緒轉換。
    14.做本只要把書名記下來的讀書日記
    (《時間就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 斯堪地父母的心靈滿足教養法》這本書的作者也是讓孩子把讀過的書都記在本子上,而且還要附記每本書的頁數,然後一段時間下來就可以知道自己看了多少頁書了)

    2016年10月7日 星期五

    【書摘】童年與解放

    作者: 黃武雄
    出版社:左岸文化
    摘:
    ●由於辨認整體特徵的敏感,兒童的世界是無限的。再複雜多變的新事物,兒童可以把它作為整體,一樣樣加以同化,迅速納入他的認知體系而掌握到它們的整體特徵,不像大人一面對新事物立即進入事物的各部零件,了解零件再加以組合,以致延緩他消化新知的腳步。
    心得:
    剛剛讀到這段突然很有感,我前面分享了《超快速讀書法》這本書的重點,我發現童年與解放這段講的就是這個啊!為何讀得慢、逐字逐句都要弄到完全懂才要進入下一句反而會更難理解書的整體內容就是這個道理!

    快速讀書是整片整片讀,不是一個字一個字讀,就等同於上面書摘內容所示「小孩把新事物當作整體來加以同化」,慢慢讀就是大人模式,快快讀就是小孩模式,小孩勝出!
    孩子果然是大人的老師!

    2016年10月6日 星期四

    卡片織基礎練習記錄

    找到這本新版的卡片織入門書
    已絕版的舊版三冊我也有
    但基礎的部份這本解說比舊版更清楚
    所以我就跟著這本先走
    未來會把練習的部份一一存於部落格記錄


    2016年10月5日 星期三

    【書摘】好奇心:生命不在於找答案,而是問問題

    作者: 布萊恩‧葛瑟, 查爾斯‧費希曼
    出版社:商周出版
    要是我害怕某件事,就會努力讓自己對它產生好奇,我儘量先將恐懼擱置一旁,隔了一段時間後再開始提出問題。這些問題有兩個好處:分散我的注意力,不會一直感到不安;此外,對於我所擔心的事情也能略知一二。我認為我們天生都知道這件事,但有時你需要提醒自己,消除恐懼的最佳辦法就是面對,就是好奇。

    【書摘】背離親緣(下)

    作者: 安德魯.所羅門
    出版社:大家出版社
    尋常人堅稱自己獨一無二,不尋常的人認定自己與一般人毫無不同;愚人想被當成非凡人物,鶴立雞群者卻嚮往融入人群的自在舒適。每個普通孩子的父母都能細數孩子做過哪些令人目瞪口呆的事,至於孩子無疑真的很獨特的父母,無論孩子是患重病還是天賦異秉,也總有一套說詞解釋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並無太大不同。這種相互假冒的現象,反映出人類更深刻的矛盾:對於與眾不同,我們既嚮往又抗拒;對個人特色既渴望又恐懼。孩子與父母間最棘手的差異,當然會表露在父母不熟悉的領域上。對孩子本質是否獨特,我們不是過度強調,就是刻意淡化,反映出我們其實很憂慮個體性與快樂的關係。

    我著手準備採訪湯姆.克萊伯德和蘇.克萊伯德的時候,滿心期待與這對夫妻會面有助於我理解兩人之子的行為。但我越了解克萊伯德一家人,就變得越困惑。蘇非常慈愛(迪倫過世前他的工作是照顧顧殘障人士),是許多被忽略或受虐兒童夢寐以求的母親,湯姆則滿腔熱誠,能鼓舞任何人疲憊的精神。在寫這本書的過程中,我認識了許多家庭,其中有幾家會讓我情願成為他們家的一分子,克萊伯德家就是。兩人陷入自家的希臘悲劇式家破人亡慘劇中,卻從中學會難以置信的寬諒與同理。即使是在最親近的關係中,一個人也總有些隱密是別人無法知道的,這樣的無從得知既深切又恐怖,而兩人就是其中的受害者。愛好人比愛壞人容易,但失去你所愛的壞人,卻可能比失去你愛的好人更難受。芭芭拉.華特絲事發後採訪迪倫班上同學的父親,提到克萊伯德一家,他說:「他們困在玻璃箱裡,手上能解開這個謎題的線索並不比其他人多。」
    (迪倫是科倫拜事件的兇手之一)

    有些人無法認清人類的衝動非常多元,他們不會去做一開始就不吸引他們的行為,卻因此自以為高人一等,並產生一種奇特的傲慢心態。有人認為性侵兒童很噁心,洋洋自得地說自己不會在性方面占小孩子便宜,卻沒體認到兒童對他們原本就不具性吸引力。有些人沒有藥物依賴的傾向,卻對成癮的人多有不齒;有些人胃口小,卻看輕病態肥胖者。一百年前,我的同性戀取向會把我送入牢中,幸好我活在這個時代、這個地方,能忠於自己。如果我得否認自己的渴望,而異性戀者沒有這樣的渴望,無從否認,那麼我的經歷當然會和異性戀不同。在和囚犯相處的日子裡,我看過許多人或不善於控制衝動,或軟弱,或愚蠢,或破壞成性,但也看過許多受強迫症支使,身不由己。有些人即使無時無刻都有熊熊燃燒的偷竊欲,卻能展現過人勇氣、克制欲望。這些人努力困住內心那無法殲滅的惡魔,而那些一想到偷竊就覺得厭惡的人則做到了守法,這兩者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有人蒐集了二百個相關研究進行後設分析,發現行為治療、家庭輔導等效果最好的更生計劃能減少三至四成的再犯率,即使重刑犯也是如此,而以處罰為導向的療法則沒有成果,甚至有負面效果。美國國立衛生院建言:「以威嚇為手段不僅無用,還可能適得其反。」
    剝奪行為能力得以收效,乃因人在牢裡,無法輕易繼續犯罪。但除非終身監禁,否則罪犯出獄後的表現仍是問題。監獄就是個大染缸,初犯常從老鳥那兒學到各式各樣的作案手法。哥倫比亞大學全國成癮暨藥物濫用中心的主任卡利法諾近日表示:「少年司法機構已淪為犯罪大學,為再次犯罪及成年監禁鋪好道路。」

    養育神童本身就是一場風險極高、結果又難預料的偉大投資,往往犧牲社交發展,嘗到難以忍受的失望,不斷搬家,甚至關係永久決裂。這一切的一切,竟是為了追求一種難以捉摸的生活形態,而且還不見得是神童長大後想要的。有些父母把孩子逼到崩潰,有些則無法支持孩子對自己的天賦的熱愛,剝奪了唯一能讓孩子快樂的生活。兩種錯誤都有可能。前者較顯而易見,在現代社會也較常見,但後者也同樣嚴重。既然大家對如何教養普通孩子都沒有共識,對教養資優生自然也不會任何結論。神童對於快樂的定義與常人有天壤之別,許多父母因而茫然失措。

    2016年10月1日 星期六

    【書摘】背離親緣(下)


    作者: 安德魯.所羅門
    出版社:大家出版社#神童
    摘:
    養育神童本身就是一場風險極高、結果又難預料的偉大投資,往往犧牲社交發展,嘗到難以忍受的失望,不斷搬家,甚至關係永久決裂。這一切的一切,竟是為了追求一種難以捉摸的生活形態,而且還不見得是神童長大後想要的。有些父母把孩子逼到崩潰,有些則無法支持孩子對自己的天賦的熱愛,剝奪了唯一能讓孩子快樂的生活。兩種錯誤都有可能。前者較顯而易見,在現代社會也較常見,但後者也同樣嚴重。既然大家對如何教養普通孩子都沒有共識,對教養資優生自然也不會任何結論。神童對於快樂的定義與常人有天壤之別,許多父母因而茫然失措。

    2015年讀完的書

    1你的感覺,我懂! : 同理心的力量,創造自我了解與親密關係
    2繪本之力
    3陪一顆心長大 : 從心理諮商到養兒育女
    4做自己,還是做罐頭? : 勇敢挺自己的第一堂課
    5用繪本跟孩子談重要的事。
    6教出好兒子
    7認識蒙特梭利教育
    8我往那裡走,因為那裡看不見路 : 我的十年社工小革命
    9在家也能蒙特梭利
    10一桌子美好 : 餐具控教你如何挑對餐瓷及餐桌佈置的完美比例 = A table of happiness
    11孩子,你的敏感我都懂
    12玩具小家庭
    13新食器時代. 2006 = New tableware generation-Taiwan delicacies and creative tableware : 台灣小吃與創意餐具的對話
    14帶你長大 : 讓孩子在愛與信任中成長
    15小兒子 = My little boys
    16童年的祕密
    17你的一歲孩子 : 又可愛又難取悅的年齡
    18給中小學生讀的世界史. 中古卷, 羅馬時代到宗教改革
    19達悟族 : 飛魚之神 = The Flying Fish Spirit and Other Stories from the Tao Tribe of Orchid Island
    20父母效能訓練
    21學校在窗外
    22會玩才會學
    23關係花園
    24讓孩子安心做自己
    25大腳小腳,走讀台灣 : 親子共學,93天徒步環島之旅全紀錄
    26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 2, 實踐篇.解惑篇
    27海浪的記憶
    28殺戮的艱難
    29家的模樣 = My home, my way
    30失控的正向思考
    31百歲醫師教我的育兒寶典
    32見樹又見林 : 社會學作為一種生活ˋ實踐與承諾
    33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
    34我在底層的生活 : 當專欄作家化身為女服務生
    35你的2歲孩子 : 又好氣又惹人愛憐的年齡
    36孩子的家事課 : 73個簡單有趣的手做練習,健全孩子的腦部發展,培養主動負責的態度,10歲前就開始累積一輩子的資產
    37找一條回家的路 : 從跟家庭和解出發,再學會修復自己與關係
    38時間就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 斯堪地父母的心靈滿足教養法
    39織物地圖 : 一位藝術家的纖維染織行旅
    40西方憑什麼 : 五萬年人類大歷史,破解中國落後之謎
    41我需要你的愛,這是真的嗎? : 四個問句改變愛的關係
    42伴侶療傷 : 從傷之舞關係重建之舞
    43我不是生來當母親的
    44你的夢,你的力量 : 潛意識工作者哈克的解夢書
    45愛還是錯愛 : 關於教育與人格養成的思辨
    46為什麼你該花更多的錢,買更少的衣服?
    47父親這回事 : 我們的迷惘與驚奇
    48厭女 : 日本的女性嫌惡
    49母親這種病
    50媽媽,為什麼你那裡有頭髮? : 101個解答孩子性與愛的問題指南
    51做自己,還是做罐頭? : 勇敢挺自己的第一堂課
    52被討厭的勇氣 : 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
    53與父母和解,療癒每段關係裡的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