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3日 星期四

【書摘】像藝術家一樣思考

作者: 貝蒂.愛德華
出版社:木馬文化
這就是右腦模式:一個直覺性的、主觀的、相關的、整體的、沒有時間概念的模式。同時,這也是那個被我們的文明所忽略的、素有惡名的、虛弱的、笨拙的模式。我們的教育系統就是個很好的例子,每個學生詞彙性、理性、守時的左腦被很好地培養起來,而他們的另一半大腦卻幾乎被遺忘了。
●你和我待過的學校總安排一系列語文和數學課程,完全不具備教授右腦模式的條件。畢竟右腦模式也很難用語言描述出來。右腦不善於排序-----先做什麼,再做什麼,然後是再下一步。它可以從任何地方開始,也可以一步到位。此外,右腦沒有什麼時間觀念,也理解不了「浪費時間」是什麼意思,完全不像那個優良的、明智的左腦。右腦不善於分類和命名。它看待事物時,當時當地是什麼樣,就怎麼樣。它能看見事物的本來面目,以及事物所有令人著迷的複雜性。它不善於分析和提煉事物的顯著特徵。
●今天教育家越來越關心直覺和創意的重要性。然而,學校系統通常仍然構建在左腦模式的基礎上。上學就是一種排序:學生們從一年級到二年級、三年級……一步一步呈線形往上升。同學們的主修科目是語文和數學:閱讀、寫作、算術。學生們仍把精力花在一些並不明確的問題的「正確」答案上。
●右腦----這個夢想家、發明家和藝術家,已經在我們的學校系統中丟失了,並且在很大程度上並沒有受到教育。我們也許能找到幾節美術課,幾節手工課,所謂的「寫作創意」和音樂課程,但我們不會找到關於想像、形象化、感知的課程和立體技能,也不可能找到把創意、直覺和發明創造當作獨立科目的課程。然而教育家們重視這些技能,並明顯希望透過語言和分析技能的一系列培訓,學生們能夠自然而然地學會想像、感知和直覺。幸運的是,儘管教育系統發揮不了作用,還是時不時地有人掌握這些技能----這完全是在狹小空間裡生存的創造力的貢獻。但是我們的文化太傾向於獎勵左腦的技能,以至於我們的孩子們喪失了一大部份右腦的潛力。
●學習繪畫意味著學習如何隨意進入大腦中那個適用於繪畫的系統。換句話說,進入大腦的視覺模式----那個適合繪畫的模式,從而使你能夠像藝術家那樣使用特殊的方式看事物。藝術家看事物的方式與普通視覺不同,並需要在意識層中進行精神轉換的能力。換種更準確的說法,藝術家能夠為認知轉換的「發生」創造條件。
●兒童美術作品的發展順序與大腦的發展變化有關。在最早的階段,嬰幼兒大腦裡的兩個腦半球還沒有對不同功能進行清楚的分工。偏側性----把某個特定的功能合伴到一個腦半球或另一個腦半球,與語言技能的獲得和兒童藝術作品中的符號一起,在兒童時期慢慢得以發展。
●一個人大約在十歲左右完全具備偏側性,兒童藝術作品的衝突大概也在這個時期發生,這時符號系統開始取代感知,並干擾這些感知進行準確的繪畫。大家可以推測出這些孩子可能在使用「錯誤」的大腦模式----左腦模式來完成本來適合右腦模式的任務,從而導致了衝突。也許他們只不過是無法找到轉換成視覺模式的方法。同時,十歲時語言開始占優勢,隨著名稱和符號壓倒了立體而又體體的感知,情況更複雜了。
●很多老師希望這個年齡的孩子可以變得更自由,不要老是考慮自己作品的真實性。然而學生表現出對寫實主義的堅持儘管使老師很痛心,孩子們卻毫不在意。要麼他們繼續自己的寫實主義,要麼他們就永遠放棄美術。他們希望自己的畫作與看到的東西相符,而且他們希望了解如何才能做到。我認為這個年齡的孩子喜歡寫實主義是因為他們正在學習如何看事物。如果得出的結果讓人鼓舞,他們願意投入更多的精力和努力。只有為數不多的孩子能幸運而又偶然地發現其中的奧妙:如何用不同的方法(右腦模式)看事物。多數孩子需要人教他們如何進行認知的轉換。

心得:
讀得很慢,終於讀完了。我覺得真是相見恨晚。想想自己寫實的能力,也不算好,但就有一個樣子,以前翻過一些書,知道一些操作方法,不過現在才真的懂得背後的原理。而且居然從來沒有遇到任何一個老師能夠這麼有系統地告訴我們這個簡單的道理……其實這本書要傳達的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就是找到適合的學習方式並且給一個很具體的方法讓人學習到左右腦模式的運作方式與轉換方法。學會畫寫實畫就跟學會閱讀是一樣大部份的人都能辦到的技能。最後作者給美術學生的話,我真的要好好打字留存下來。過去在我周遭也充滿了各種對是否應學好寫實技巧而感到進退兩難的「氛圍」,而且有時還不知如何應對。看完整本書,我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
左腦模式:文明的能力
右腦模式:自然的能力
要提升創造力,兩者都不能偏廢,但目前整個社會就是偏重左腦模式,右腦模式長期被忽視…這套說法跟童年與解放的論述是非常一致的。進入一般體制學校,真的就很容易左腦化……不可不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