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7日 星期四

【書摘】我的十堂大體解剖課:那些與大體老師在一起的時光


作者: 何翰蓁, 李翠卿
出版社:八旗文化

就是摘一些有趣的部份啦~~

●大部份的人一想到「解剖」,就直覺應該是要「剖」,但「解剖學」其實是一門描述生命體形態的科學,大體解剖學主要是透過肉眼觀察人體不同器官、構造的特徵,但若想進一步研究上皮組織、神經組織、肌肉組織……等組織的形態或細胞的特徵,則必須透過儀器如光學顯微鏡或電子顯微鏡才能觀察到,由於組織學也是「描述形態的科學」,只是需借助解像力更高的顯微鏡來觀察,因此也稱為「顯微解剖學」,也在解剖學的範圍中。

●學生通常一看到肺臟上的黑色斑塊,第一個反應是懷疑大體 老師生前有抽菸的習慣,但其實許多一輩子不抽菸的大體老師,肺臟也佈滿黑色斑塊,原來,除了抽菸之外,近年來越來越嚴重的空汙、大家越來越熟悉的PM2.5細懸浮微粒、炒菜油煙……等等,也會在肺臟上造成類似的黑色斑塊。每一次吸氣時,隨著空氣進入人類肺臟的一些粉塵或懸浮微粒,會被肺臟的巨噬細胞白噬,由於這些異物不易被分解的部份均儲存在巨噬細胞內,大量聚集的巨噬細胞便形成了這些肉眼可見的黑色斑塊。相較之下,動物通常因為生命週期較短,還「來不及」變成這樣。像我們以前做實驗解剖老鼠,牠們都是實驗室飼養的,沒有吸入什麼汙濁的空氣,加上通常在數個月後即被犧牲,也還沒活多久,所以解剖開來,肺臟顏色都是很乾淨的粉紅或鮮紅色;菜市場常見的食用動物,通常也都沒活很久就被屠宰變成盤中飧,牠們的肺臟看起來也很乾淨。可是人類是很長壽的動物,肺臟經年累月處理這些伴隨著空氣吸入的粉塵微粒,因此不管有沒有抽菸習慣,每個大體老師的肺臟上面都佈滿黑點,跟學生們的想像差很多。

●一般人認為的「心臟居左邊」,其實也不盡正確,基本上,人體的心臟仍是位於胸腔中央,只是心尖偏左。

●近年來頗熱門的「腦腸軸」概念,說明了腸道與大腦間的連結與互動。中樞神經系統、自主神經系統與腸神經系統是息息相關的,研究發現,腸道環境的狀態,腸道菌相的平衡與否也會影響大腦的狀態,部份研究甚至指出,憂鬱症、自閉症等,跟腸道菌相組成及腸道的環境是有關連的。

●早期許多人認為闌尾是一個沒有什麼用處的退化器官,割除並無大礙,但事實上,真的是如此嗎?有研究證實,闌尾的功能跟免疫有關,它有許多淋巴小結,這些淋巴細胞及其抗體,能夠判別哪些細菌可以領有「良民證」,放行讓牠們安住在大腸裡;而當腸道因感染或疾病造成菌相失衡時,闌尾也可以幫助身體快速重建正常的腸道菌相。的確有研究指出,在腸道感染發炎並以抗生素治療後,沒有闌尾的人,相對那些有闌尾的人,疾病再復發率較高

●可能是某種莫名的「投射」,課堂上有些男學生對於要劃刀解剖睪丸,竟然產生心理障礙,感覺好像很痛似的,所以這部分經常由女學生操刀,這種微妙心理,還真不是我們女生可以理解的。

●不知道是不是受電視戲劇橋段影響,上到口腔這部分,常有學生會問咬舌自盡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嗯,我的答案是:「那應該是痛得要命而且還很難死的一種方法吧!」舌頭是很厚的骨骼肌,要用牙齒把它切斷是很困難的,加上舌頭具有豐富的神經支配,平常不小心咬到都痛徹心肺,更何況是要咬斷它?會想咬舌自盡的人,得非常耐痛才有辦法咬斷舌頭。就算有決心咬斷,能不能死成還很難說,舌繫帶兩側看起來好像各有些很粗的血管,但其實那已經是血管末稍了,要流血流到可以致死的量,可能要花非常多時間,如果凝血機制好一點,結果恐怕只是痛得半死而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