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9日 星期六

【書摘】世上沒有完美的父母

羅怡君 著
寶瓶文化 出版

摘:

p029
正面看待任何人的「情緒依賴」,那正是展現最柔軟之處的表現,也是安全感的重要來源,而這些需求並不會因為行為獨立而消失。

p048
即使說得出學習目的或某種意義,那麼,對孩子而言有更好、更適合的選項嗎?
這裡的「更好」指的是以孩子為中心的思考方向,傾聽孩子的說法,但並非「完全聽孩子的意見」;孩子們沒有太多生活經驗可以提供比較基礎,嘴巴說的好或不好,要或不要,很可能只是當下情緒的反應,需要進一步討論釐清。也因此,如何尋找更好的選擇,關鍵因素在於父母是否夠了解孩子的特質和反應。

p056
若我們的生經驗不夠多元,就容易落入「片段」拼圖的模式,孩子也因為遭遇同類事件而反應雷同,這樣的交互循環不易被日常生活的規律打破,自然也就看不見孩子其他面向。這又回頭牽涉到父母平日對孩子活動的安排與選擇,若我們不自覺地偏向自己喜好或是孩子特長,那麼便難免落入「果然如我所料」的結論了。

p057
停留在某些片面印象對孩子並不公平(即使是屬於「好」的、「正面」的評價),我們應該主動提供多元的事件機會,協助挖掘孩子各種未知的立體面向。對於未知的擔憂不如化為實際的行動,用具體的事項幫助孩子延展試探的觸角,讓孩子完成更多小小的成功來支持自己。

p070
只是我認為我「沒有資格」直接告訴孩子這個世界、這個社會應該怎麼解讀,極力避免任何「視角遺傳」和「立場世襲」;不以父母的角度篩選資訊和活動,讓孩子過早對很多事情產生結論。

p103
事實上,我們不太了解孩子有多少能力,只是覺得他們需要幫忙;我們不太承認孩子可以判斷,一味認為他們缺乏經驗;我們甚至不太理會孩子的表達,只嚷嚷著說你們不懂。於是我們介入、我們規劃、我們指導、我們關心,我們巴不得孩子都願意聽我們的,才能稍感安慰、覺得放心。

p132
正因為長大之後他們自然都會了解世間事物的複雜,也會驚覺老師與父母並非完美萬能,於是此時此刻的這份純然信任之心,就格外地需要被珍視對待,而我們如何詮釋處理每一件「小事」,就等於向他們示範我們對自己和對這世界的態度。

p133
我們眼中的小事,是孩子們生活中的大事。孩子不會突然變了樣,之所以變了,是因為我們從未在小事裡覺察他們。孩子不會生下就是如此,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我們從未在小事裡協助他們。

小事之所以是小事,因為它頻繁發生又不會有立即危害,但或許我們應該更改對「小事」的定義–––發生最頻繁的事情,才應該叫「人生大事」。

p147
有許多孩子從小就生活在缺乏信任與信賴的環境,延宕獎勵這種事只是嘴巴說說而已,相信的人就輸了;也就是說,若孩子受過言而無信的欺騙,那麼等待就變得毫無意義,當然先拿先贏,不然萬一有人反悔怎麼辦?

p194
輸的時候,孩子難免不服氣,然而這時卻是最好的時機,點出「對手」優點,讓孩子看看別人贏的道理,即使孩子嘴巴不讓步,也別勉強孩子,他們心裡會默默消化這些中立客觀的資訊,成為下一次自我精進的養分。低調處理孩子的情緒,不指責、不隨之起舞,提供給他更多分析資訊,說完之後,雲淡風輕繼續過日子,孩子自然一次又一次地慢慢降低情緒強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