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2日 星期六

【書摘】我比別人更認真 : 刻意練習讓自己發光

柯文 著
天下文化出版

重點:正確的努力和及早開始比天賦重要

延伸閱讀:老師,我的孩子都不練琴怎麼辦?

摘:

●p051
在這些研究裡,所有研究對象都是我們稱之為「極有天賦」的人。然而研究人員一再發現,這些人在展開密集訓練之前,鮮少出現早慧跡象。早慧者確實偶爾有之,但絕大多數案例都不是。說到看似天賦很高的人,我們隨便都能想到幾個例子,但研究人員檢視許多高成就者後發現,至少在某些領域,大部份的頂尖高手並沒有早慧跡象。對音樂家、網球選手、藝術家、游泳選手和數學家的研究也有類似的結論。當然,這類結論無法證明世界上沒有所謂的天賦,但它們代表一個凡人尋味的可能:即使天賦確實存在,它恐怕也不具關鍵影響力。

●p100
沒錯,總練習時數與卓越表現極度強烈相關。但是,假設第三組裡有個小提琴家在十八歲時立志朝國際演奏家之路邁進,以成為第一個帕爾曼或喬許瓦.貝爾為目標。他必須面對的殘酷現實就是,和他同齡的頂尖小提琴家(也就是他比須並駕齊驅或勝過的那些人),所累積的練習時數已經是他的兩倍多。如果他想趕上他們,就必須比他們練得更勤快,因為他目前的練習時間(一週九小時)遠少於他們(一週二十四小時)。因此,如果他想在壯年時趕上他們,他的練習時間必須增加許多倍,但這麼一來,等到了應該承擔成人責任、開始經濟獨立的年紀,他還是必須把這個耗費諸多資源的志願當成人生的全部重心。簡單講,理論上這些年輕男女都有機會躍上頂尖小提琴演奏家的舞台,但實際上幾乎不可能。第三組小提琴家的困境,隱含了一個重要課題,適用於所有個人和組織。

●p102
舒適區
學習區
恐慌區
只有學習區裡的活動才能帶來進步。這是我們還做不到的技巧和能力所在。我們在舒適區裡永遠不可能進步,因為這些對我們來說已經是輕而易舉的活動,至於恐慌區,那裡的活動難到我們連怎麼著手進行都毫無頭緒。找出學習區(這並不容易),然後隨著學習區的變化,強迫自己堅持下去(這更是難上加難),這就是刻意學習的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特質。

●p242
隨著每個領域的卓越條件愈來愈高,潛在成就者從小所處的輔助環境也愈來愈重要。沒有人能憑一己之力而出人頭地,而卓越者的人生有個鮮明特質就是,他們在發展的關鍵時刻都得到寶貴的輔助。當然,有的卓越者必須對抗貧窮和阻撓,但這和缺乏輔助是兩件事。幾乎在每個例子裡,輔助環境都位居關鍵。

●p243
輔助環境有幾個層次,其中有些我們無能為力。雖然關於各層次輔助環境的研究也都提出有價值的見解,有助於塑造你能控制的環境。西蒙頓觀察到:「最高的專業水準最可能出現在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例如,著有《文明的軌跡》的知名英國藝術評論家克拉克相信,偉大的藝術通常誕生於承平時代;坐困愁城的居民不會有豐富的雕塑或交響曲作品。西蒙頓的研究發現:「無政府時期較難孕育出卓越的創作者,但在政治分裂時期,當文明分裂成許多獨立邦國時,這種時代較可能人才輩出。」

如果文化位於輔助環境的一端,屬於最寬廣、不可變的部分,那麼另一端就是家庭。廣泛的研究顯示,家庭是目前最重要的輔助環境。環境能在人們拿手領域的發展造成重大差異。即使是童年時期過後才開始發展的商業和其他領域,針對有效的家庭輔助環境的研究,提出了能更廣泛應用的重要課題。

●p244
家庭輔助環境最大的價值在於讓一個人提早起步。我們在棒球投球和芭蕾等幾個專精領域看到,身體只有在小時候能力幅調整,之後骨頭長硬了,就不可能有所改變。

小提琴手的大腦貢獻給左手(也就是按壓音符的那隻手)的工作區塊,較一般人的大腦多,而且多於貢獻給自己右手的工作區塊 在很小就開始學琴的人身上,這個效應特別明顯。另一項效應和髓鞘質有關,也就是隨著練習的增加而緩慢包覆神經元周圍的物質,它能保護並強化大腦裡的重要連結。童年時期的練習所引發的髓鞘質生成反應,較成人時期的練習旺盛。一項針對專業鋼琴家的研究發現,十六歲前的練習愈多,大腦裡關鍵區塊的髓鞘質就愈多 早期起步具有人生後期難以重現的優勢。

然而,另一項因素比這些優勢都重要得多,說起來也很單純:時間和資源。一如我們不斷看到的,要達到世界級卓越境界,需要數千小時專注的刻意練習。對肩負家庭和事業責任的成人來說,要為只有成本、沒有收入的純發展活動投入這麼多時間,實在難以承擔。人通常只有在童年和青少年時期,才有如此充裕的時間。

●p245
這個現實賦予提早起步另一項我們討論過的優勢。在任何可以從小開始發展的領域,起步太晚可能導致一個人永遠無法迎頭趕上。

輔助環境的特質顯然很重要,許多研究人員也已找出最重要的特質。

儘管這些人(各領域卓越者)父母的背景、職業和收入有許多差異,但他們的家庭通常是以孩子為重心。孩子在家裡具重要地位,父母願意為了幫助他們做許多事,幾乎是任何事。此外,這些父母有很強的工作倫理,也以身作則實踐這些信念。先工作再玩樂、負責、追求目標。
「追求卓越、克盡全力、努力工作、善用時間等都是一而再、再而三強調的價值。」

●p246
在挑選領域時,這些高成就者的父母會在大方向強勢引導,但在具體項目的選擇方面,機遇就扮演重要角色。藝術家通常有藝術家父母、運動家通常有運動家父母、數學家和神經學家則出自博學的父母;父母在子女年幼時即鼓勵他們往這些方向發展。但是,孩子最後會因為剛好有一架鋼琴而選擇學鋼琴,因為游泳隊正好缺一名隊員而成為游泳選手。並沒有哪個明確領域對孩子產生難以抗拒的吸引力,父母也不會強迫他們。

父母的確會挑選老師,而隨著孩子日通精進,需要挑戰更高層級時,父母就要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孩子碰到的啟蒙推手幾乎 都是就近取得,如地方教練、老師或親戚 但是等孩子進步到某個程度、勢必需要更好的老師時,後續的指導人選經常就沒那麼容易找到;父母必須投入許多時間和心力,打聽到適合的老師,開車送孩子上下課。最後,這些年輕人才拜入大師門下。要跨出這一步,父母及學生都必須犧牲許多時間、金錢和心力。

●p247
除了選擇適當的新老師,這項研究計畫裡的父母也會追蹤觀察子女的練習,保留練習時間,也確認子女按時練習。這點值得多所著墨,不只因為練習是成就的重要關鍵,也因為孩子似乎特別討厭練習。

●p248
一個具啟發力的環境能提供許多學習機會,並寄予孩子高學業成就的期望。具輔助力量的環境則是一個規則和分工定義清楚的環境,對於誰該做什麼沒有太多爭議。啟發力和輔助力兼具的家庭環境下,學生的學習表現遠較積極、專注和機敏。

●p251
行為財務學研究發現,相當年幼的孩子可以接受機率和統計學的商業應用,而這些知識對優質經濟決策、避免常見非理性錯誤特別重要。

●p272
更根本而言,學習某個特定領域的技能是刻意練習的主要目標之一,它有時能受惠於外部激勵,尤其是在學習早期。即使是布魯姆研究裡的頂尖人物,在幼時入門階段也需要許多外部激勵。父母都會要求他們練習,然而這些案例有意思的一點是,當父母迫不得已祭出威嚇手段時,他們經常採用的手段是訴諸學生的內在動機。他們不會說「你不練鋼琴,我們就不發零用錢給你」,而是「我們要把鋼琴賣掉」。如果這孩子真的不在乎鋼琴或游泳,這些威嚇就不會見效。

●p278
故事被拍成「天生小棋王」的西洋棋神童衛茲金提出一個解釋:「大部份西洋棋天才兒童都會凋零。別人告訴他們,他們是贏家 於是,當他們進入無可避免的撞牆期時,就會被困住,然後以為自己一定是輸家。」

相反的,頂尖成就者小時候鮮少是神童。商業界絕對能驗證這點;威爾許、奧格威和洛克斐勒在年幼時,幾乎不曾顯露未來會出人頭地的跡象。

布魯姆研究裡的二十四位鋼琴家都「有人督促他們」上鋼琴課,和幼兒時期就迫不及待坐在鋼琴前的孩童正好相反。

這些卓越者有一個共同現象:過了受人督促練習的年紀後不久,這些未來的成就 者在某一個時點對自身領域的態度出現重大轉變。他們的驅力轉變為內在層面。

●p280
熱情並非與生俱來,而是漸次發展而成,就像高超技能本身一樣。世界級的成就者在一股動力的驅策下精益求精,但他們並非一開始就如此,例如音樂和運動,大部份未來的卓越者一始必須有人督促。

●p281
乘數效應:在某個領域的一個極小優勢,能引爆一連串產生更大優勢的事件。
例:假設有個人的手眼協調、前臂力道和反射動作等能的略優於常人。一開始,他可能會因為棒球打得比學校同儕稍微好一點而獲得滿足感。……這份滿足感可能讓他做更多練習、更積極找人在下課後及週末一起打球、參加球隊甄選(不只是校隊,還有暑假聯盟)、尋求專業指導、觀看並討論電視轉播球賽等等。他可能因此融入一個內涵日益豐富的環境,以磨練棒球技巧。……早期儘管看似薄弱的因素,就這樣隨著時間不斷擴大。

乖數效應歷程,與布魯姆研究裡那些明日之星的實際經驗十分類似。他觀察到:「不管在哪個領域,這些年輕學生在啟蒙老師眼中,大部分都有快速學習能力。……他們是否真的比別人學得快,尚屬未知。……然而,在啟蒙老師心中占有『快速學習者』地位,是激勵的重要來源。老師很快就視他們、待他們為『特殊』學習者,而學生非常看重這點。」

●p284
在任何年齡,鶴立雞群都是贏得注意力和讚美的絕佳方法,它能啟動乘數效應,卻不必仰賴任何天生能力。值得注意的是,針對游泳選手、體操選手、西洋棋士、小提琴家和鋼琴家的研究顯示,成就愈高的人,起步的年齡越早。

●p285
一個啟動乘數效應的類似方法是,在缺乏競爭的地方開始學習技能。在一個只有一百個同齡孩童的小鎮,比在十萬個同齡孩童間容易出頭,而被封為數學神童。

許多少年得志者都有相同經驗:他們原本是地方名人,等到進入更高層次的競爭時,才發現人外有人。一名鋼琴家憶及他進入一所菁英音樂學校時的情況:「這就像震撼彈。當你與世隔絕,環境在在都讓你以為自己是一號人物時,你不容易發現有人鋼琴彈得真是好。」但沒有關係,到了這個時候,這些人已經培養了持續不懈的動力。

●p287
 最重要的是,我們瞭解到,熱情是漸次發展而成,並非一開始就全盤到位。我們也看到一些線索指出,在啟動自我驅策力發展的過程中,童年尤其扮演重要角色。

艾瑞克森對此的研究極為深入,以至於能說出下列這番話:「教養問題是研究的蠻荒地帶。對孩童催逼太甚,他們憤怒反彈。你必須培養一個自行選擇為該領域投心力的獨立個體,讓他覺得能憑自由意志達到這些層次,並意識到卓越之路將是漫長的歷程,這是身為家長能做的事。」

●p288
你內心深處真正想要的事物是重要的本質,因為刻意練習是一項重大的投資。卓越之路需要你付出畢生最大的投資,你必須為個人目標耗費人生多年光陰,而只有抱持強烈動力想要達成這個目標的人,才能做得到。

嘉德納在研究了那七位成就卓越者後發現,「通常,創作者要犧牲個人領域的正常關係,做為能夠繼續努力的手段。」這種人「對自己的工作走火入魔。幾乎沒有實質的社交生活或嗜好。」

●p289
這就是為什麼信念是宿命的限制。每位卓越者一路上都會遭遇艱困。無一例外。如果你相信,只要做得對,就能克服問題,那麼你至少有機會再接再勵,更上一層樓。但若視挫敗為自己缺乏必要天賦的證據,這些人就會放棄:以他們的信念而言,放棄相當合乎邏輯,而他們也永遠無法達到原本可能實現的成就。

心得:想到我自己升國中前的美術班考試失敗…就是信念錯誤導致我認為自己缺乏必要天賦(然而又不甘心。既不甘心,又沒自信)。總之這把年紀也無法挽回什麼。就專注在幫助自己的孩子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