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31日 星期三

【書摘】教養的迷思 : 父母的教養能不能決定孩子的人格發展?(二)

茱蒂.哈里斯 著
商周出版

摘:

●p131
孩子喜歡把家裡和學校這兩種生活分開。為什麼很多受虐兒事件不易被發現,就是因為兒童在外面不喜歡談他們家裡的事。他們不要人家知道他們的家跟別人不一樣。同樣地,孩子也不告訴父母他們在學校被人欺負的情形。

但是,使家中事情不外洩的動機大於使外面的事情不侵入家庭,特別是當小孩認為他們的家庭不正常時,更為嚴重。

因為要知道什麼是該隱藏、不該讓人知道的,所以孩子必須要找出一個方式來知道他們的家庭是否正常。一個方式就是看電視,但是這只有當電視中的家庭與他社區中的家庭差不多時才會有效。假如差太遠時,孩子必須根據從朋友和同學聽來的正常家庭觀念來做決定。

但是,從朋友和同學那裡學東西是很危險的。兩個孩子可能都害怕他們會說溜了嘴,把不該說的說出來了,好像我跟我的同學說“pinky”那件事一樣。但是小孩子很聰明,他們有辦法不著痕跡地解決這個問題:他們玩扮家家酒。在玩家家酒時,小孩子可以通力合作,共同發展出所謂的正常家庭像什麼樣子,而不必擔心說溜了嘴,洩漏了真相,因為反正這只是一個遊戲而已。

●p134
(對孩子而言)爸爸媽媽是屬於家裡的,所以他們一跑出來,孩子們就大為緊張。除了發窘之外,孩子們主要是不知道如何在家庭以外的地方跟他們的父母相處。

一直到了青少年或成年之後,才偶爾會察覺到他們的行為會因社交情境而有所不同。或許有的時候你不喜歡跟某些人在一起,是因為你不喜歡你跟他們在一起時「自己的行為」

●p135
當兒童或青少年在家庭以外的地方行為不良時,別人常把他們貼上「未社會化」(unsocialized)的標籤,認為他們的父母應該要負責任。根據教養的假設的說法,使孩子社會化是父母的責任。但是假如孩子沒有把父母教他們的東西轉移到另一個社交情境時,這其實不是父母的錯。

●p137
假如你不再回家了,那麼你在家中所養成的人格就永遠消失了。在灰姑娘跟王子結婚以後,她就不再回到原來的家中,她以前卑躬屈膝的人格就跟她的破衣服、爛掃帚一起永遠地拋到腦後了。不過,大部份的人是會再回家的。所以一旦他們踏入家門,聽到他們的母親在廚房喊:「是你嗎,親愛的?」那個他們以為自己已經長大、已經拋棄的舊人格就立刻回來了。在外面的世界,他們可能是成功的女強人、男霸天,但是把他們放回家中餐桌上,他們很快就變回當年的乖寶寶。難怪很多人不喜歡回家過節。

●p139
社會化研究者證明了一個很清楚、不容爭辯的事情,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行為,影響孩子在父母跟前的表現,或是跟父母有關的情境。對這一點我非常同意,一點問題也沒有。父母的行為也影響孩子對父母的感覺,當父母對某一個孩子偏心時,不但引起孩子之間的磨擦,也使不受寵愛的孩子對父母心懷怨恨,這種不平的感覺可以持續一生。

市面上有幾百本書都在告訴父母現在做的是錯的、該怎麼撫養孩子才對。請去找一本好的,它可能可以解釋你的孩子在家裡的行為。而我的目標是解釋他們在家庭以外的世界裡的行為–––這個世界是他們後半生的生活情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