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7日 星期一

【書摘】自學時代 : 找回學習的動機與主權,成為自己和孩子的最佳教練

黃夏成著圓神出版

摘:

●真實社會並不是只有同年齡長時間相處的團體,從家庭、社區、企業、公共場所到宗教組織皆如此。孩子們很難從另一個不成熟的同學身上,學到成熟的言行,負面仿效反而更普遍。台灣各級學校的霸凌專線,以及近五年來每年約五萬名大學生延畢等現象,在某個程度上已經證實這種模擬生產線教育制度,已不適合這個時代了。因為這種成長內函只侷限於課本和教室,缺乏均衡的生命養分,也太抽離生活和人生情境。

●被譽為「現代課程理論之父」的泰勒指出,在設計任何一個全面的課程計畫時應該考量三個面向:
  一、對學習者本身的研究
  二、對校外當代生活的研究
  三、學科專家對目標的建議

●杜威認為教育的本質為: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適應:適應包括創造、選擇、變化、以期對眼前個別問題作最有效的個別應付。
  √教育即生長,生長即成長:現在是過去的延續,現在又是將來的起點,綿延而不可分。
  √注重做中學的教育方法:正因為適應、生長經驗如此重要,教育才要注重實際經驗,從做中學習。

●這是個快速變遷的數位時代,即時學習和終身學習已經是人生必需品,最有意義的教育和學習模型,就是讓所學跟社會和人生無縫接軌。

●閱讀,是自學中最簡易上手又功效卓著的行為。

●模仿學習有不同的方式,依據學習當下的心理狀態與學習成效不同,可分為以下四種方式:
  一、直接模仿:有樣學樣
  二、綜合模仿:學習者經歷模仿歷程而常得的行為,未必直接得自一位楷模,而是綜合多次所見形成自己的行為。
  三、象徵模仿:學習者並非模仿楷模人物的具體行為,而是模仿其性格或行為所代表的意義。
  四、抽象模仿:學習者經過觀察,學到的是抽象的原則,而非具體行為

●自主學習的七大核心能力:
  一、熱愛且大量閱讀
  二、自我灌能(管理與激勵)
  三、挫折忍受力
  四、紀律與彈性的平衡
  五、多元媒介及跨界適應力
  六、享受獨處與社群融合
  七、生命品格內驅力

●根據薩塞克斯大學的調查顯示,只要讀書六分鐘就可以減輕三分之二以上的壓力,比聽音樂或散步更具有排除壓力的效果。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研究顯示,若是從小養成讀書的習慣,有助於腦內β澱粉樣蛋白的形成,能有效預防阿茲海默症。

●十二世紀的聖方濟說:「開始的時候先做必須做的事,然後做可能完成的事,突然之間你會發現自己正在做不可能的事。」

●綜觀各方思想與成效,可以發現紀律是由三股力量集結而成的,即目標、決心和行動,再經過一段時間的歷程,最終轉化成一種態度、習性和生活方式。

●現代教育過度強調孩子要離開父母的獨立自主形式,卻未能有效協助孩子活出成熟的生命,其背後原因主要是為了讓雙薪父母專心工作。不成熟的人也可以被迫獨立自主,只是容易造成許多錯誤和傷害,甚至影響其社會關係和婚姻。

●每週撥出三十分鐘閱讀的人,產生抑鬱感的機率,較不閱讀的人減少二十一%;感到自信的機率,比不閱讀的人高了十%,也因此可擁有更佳的生活自理能力。

●台灣人幾乎是在課本中長大,極度缺乏生活歷練和生命體驗,因此容易出現職場及社會的適應不良。在家教育的孩子,本質上是在家庭和生活場景中成長,課本只是其中一項知識來源而已。

●Q5:父母脾氣不好還能在家教育嗎?
  A:可以。在家教育很可能是你們改脾氣的起點。學校老師都 是好脾氣的人嗎?孩子去學校上學後你的脾氣就會變好嗎?如果你沒有實施在家教育,就可以保有不好的脾氣嗎?
☆這個問答太幽默了~~忍不住摘錄下來

●Q11:在家教育還有哪些要注意的事?

  √在校教育與在家教育不是一刀兩斷、誓不兩立的兩個立場,都是孩子的學習資源,若能雙向流通最理想。
  √增養孩子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習慣後,並不會讓孩子變成凡事靠自己就行的天才超人,因此,也要學習被教導、指正和討論協商的能力。
  √避免長期三百六十度的多元學習,那只是知識和能力的走馬看花,無法真正累積學識,也不宜只有一套做法,不敢有新的嘗試和突破。
  √至少不定期參與三、五個學習小群體,每週或每月有不同內容和性質的互動,有助於擴張孩子的視野和思想框架。
  √引導孩子運用所學進行社會參與,包括志工服務、參賽或參展,發揮學以致用的價值,以及產生社會性歸屬感。
  √父母不要為了品格目標而進行「道德綁架」,不論是用強硬或柔性方式要孩子當好人做好事。
  √真的累了,就返校一學期或一年,修養生息後再出發;有時「放棄」也是個不錯的選項。


 ●歌德:「人最自然的發展狀態,不是緊抓夢想不放,而是不斷放棄原來的夢想,並在不同時期產生新的夢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