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0日 星期五

【書摘】拖延心理學 : 為什麼我老是愛拖延?是與生俱來的壞習慣,還是身不由己?part2

作者:珍.博客  萊諾拉.袁
出版:漫遊者

克服拖延

摘:
●改變階段:
第一階段:懵懂期
第二階段:盤算期

第三階段:準備期
第四階段:行動期
由此可見,你需要經過三個階段才著手做不一樣的事情,這也是「只管去做」(Just do it)為什麼那麼難的原因。

●從神經生物學的角度來看,你到達第四階段時,舊的神經路線已經切斷了,開始使用新的神經路線(新的神經元接在一起)。在某個時點以後,準時完成任務變成再自然不過的事,不過你還是需要留意老毛病可能復發,尤其是壓力大的時候。想要維護改變,需要不斷地下工夫和反覆地實踐。

●大腦的化學反應會影響我們精確判斷時間的能力。當大腦欠缺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時,腦中追蹤時間間隔的機制就失靈了。判斷已經過了多久的能力,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弱。

●切記,你的大腦其實無法多工處理(每次轉移注意力需要0.7秒)。

●運動會刺激一種名叫「大腦衍生神經滋養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簡稱BDNF)的大腦成長因子,BDNF就像大腦的肥料一樣(瑞提稱之為「奇蹟成長素」),會讓你的神經元長得更健康,更粗壯,觸角和上萬個其他的神經元相互連結。此外BDNF也會刺激新神經元的成長,包括海馬迴裡的新神經元。海馬迴主要是負責儲存記憶,它幫我們把任一時刻發生的事情,融入先前體驗更廣的脈絡情境中。在海馬迴的幫助下,我們可以看清大局。

●長期的壓力會破壞海馬迴(當神經元死去時,海馬迴會萎縮),降低它回憶過去的能力。隨著威脅偵測器的訊號逐漸增強,你愈來愈恐慌,逐漸失去實際的想法,開始對寫報告、處理過期稅單、去郵局領取積壓了六個月的郵件等事情產生強烈的恐懼感。運動不僅「趕走長期壓力的不適感,也可以扭轉負面效果」。研究證實,海馬迴縮小的老鼠可以藉由運動,讓海馬迴恢復到萎縮前的狀態。不要規律運動三個月,就可以讓海馬迴的血液增加30%。

●正念是指「在當下刻意專注,不帶判斷」。經常修練正念可以促進大腦某部份的成長(皮質的前腦島),那部份和關愛、和善、開放、感受度有關。

●神經科學家認為,成人保持大腦活躍的最好辦法,就是學習新語言。

●對父母的建議
1幫孩子設定小目標
        ○教孩子把任務拆解成幾個細項
        ○每件任務都可以分解成步驟
        ○每件任務都只能一步一步來
        ○設定簡短的工作時段,例如每次十或十五分鐘
        ○如果十五分鐘太長,就縮短為五分鐘

2幫孩子學習辨識時間
         ○練習務實,不要過於理想化
         ○練習預測完成一項任務需要的時間
         ○從最後階段開始倒推,估計合適的起始時間
         ○看看已經占用的時間,思考還剩多少空檔可以利用
         ○教孩子使用計時器(如果沒有,去買一個!)

3設定清楚的限制和結果
         ○確切該做什麼,沒做的後果又是什麼?
         ○不是設定開始投入任務的時間,而是決定任務必須何時完成
         ○考慮寫下書面「約定」
         ○照實執行後果

4以適當的獎勵作為鼓勵
         ○獎勵努力、創意和堅持,而不是後果
         ○獎勵採取的步驟,不單是獎勵完成最後一步而已
         ○完成目標和過程中的步驟時就給予獎勵
         ○把「藉口」轉化成「獎勵」,例如「你餓了,所以再寫十五分鐘報告就好,寫好就去              吃點東西。」
       
5切記這是誰的任務:工作是誰的?是孩子的,不是你的!
         ○孩子不是你的延伸
         ○孩子的表現不是反映你的個人價值,你要管好自己的失望、好強、尷尬或嫉妒等情緒
         ○絕對不為孩子做他能自己完成的事
         ○不要救他!讓孩子自己嚐嚐苦果。(如果你有時決定幫孩子完成任務,可用「時間交              易」的方式,讓孩子為你做事,以償還你為他付出的時間。)
       
6尊重孩子對獨立自主的需要
         ○在你可行的範圍內,盡量保持彈性,盡可能給孩子選擇。
         ○謹慎決定你要的是什麼:證明自己是對的比較重要?還是維持親子關係,幫孩子以他              自己的方式發展比較重要?
     
7發現孩子或你自己身上有完美主義的傾向時,就加以打破。
         ○把錯誤拿出來討論,幽默大方地承認自己的錯誤
         ○注意不要誇大,承認凡人都有極限和缺點。

8談論你自己和孩子的恐懼
         ○恐懼是常見的經驗,有很多原因都會造成恐懼
         ○恐懼時還是可以採取行動
         ○「勇氣並非毫無恐懼,而是征服恐懼」

9以好奇的心態,而非判斷的心態,來聆聽孩子告訴你的事情
         ○避免說出:「你為什麼不試試看?」或其他類似的說法,尤其不要語帶惱怒、不信                  任、高傲或其他類似的語調
         ○絕對不要對孩子或他的拖延問題表示貶低、羞辱、嘲笑或輕蔑(注意不要翻白眼)
         ○拖延背後其實有它的用處,不管這點多令人費解,你還是必須尊重。不帶預設立場,              這比較容易幫孩子管控這種痛苦的感覺,克服阻力,採取行動
     
10檢查是否有以下的現象,需要專業的治療,例如:
          ○憂鬱、過動症、躁鬱症、對立性反抗症
          ○焦慮症(包括社交恐懼症、恐慌症、強迫症)、睡眠失調(特別注意睡眠呼吸中止                   症)。

●如果你可以記得,在拖延者的表面下,都有一個充滿不確定感,渴望被接納與被愛的脆弱者,或許你會比較容易接納這些為了個性瑕疵而掙扎的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