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1日 星期六

【書摘】學習的王道

作者:喬希.維茲勤
出版:大塊文化

摘:
●父母和師長在孩子面前扮演的是「引導者」而不是「權威人士」,不要用技術性的教材或照本宣科的教育方式,扼殺孩子對學習的好奇和熱情。

●不妨讓孩子(或成人)享受一下勝利的滋味。當孩子為勝利而生躍歡呼時,家長不需要無情地抹殺興奮的時刻,還掃興地對孩子強調長期學習過程的重要。當我們經過一番努力後獲得成功,當然可以品嘗成功的甜美滋味。在我看來,很重要的一點是要認清,成功的滋味之美好,正在於其稍縱即逝;就在我們享受的同時,那滋味正逐漸飄散遠去。我們不妨在享受勝利時深吸一口氣,隨後緩緩吐出,細想從中所學到的經驗,接著往下一個考驗和冒險邁進。

●當丹尼落敗時,母親的反應更為重要。眼看兒子啜泣著走出比賽會場,母親深知兒子全心投入這場比賽,卻不幸敗北,這時應該如何處理?首先,母親不該說輸贏不重要,因為丹尼並不是天真無知的小小孩,哄他說勝負無關緊要,等於讓他一個人飽嘗失敗的痛苦。如果輸贏不重要,那他何必學棋、何必努力求勝、還把許多個週末花在參加比賽上?輸贏當然有關係,而且丹尼也很清楚這個事實。對母親來說,同理心是個很好的出發點。我認為丹尼的母親應該上前擁抱兒子,如果丹尼還在哭,就讓他趴在自己肩上盡情地哭。母親不妨告訴丹尼,難過沒有關係,她了解他的心情,而且她很愛他。失落沮喪是走向傑出優秀所必經的經驗之一。再過一會兒,母親可以輕聲問丹尼,比賽時有哪裡不對勁嗎?若親子之間的對話有足夠的默契,丹尼會知道母親問的是賽局中的心理變化,而不是棋步(幾乎所有錯誤都有技術與心理因素–––技術部份應該留待丹尼和指導老師討論)。是因為不專心嗎?是因為一不小心犯錯後面就接二連三地走錯棋嗎?是因為太過自信還是定力不夠?是不是被對手不斷用言語干擾而分心?還是體力不繼?經過這樣的反省,丹尼便能明白自己在心理層面犯了什麼失誤,而日後的短期目標,便是針對這個問題做改進–––這類的反省思考可以是非常健康的調適機制。與母親交談過後,丹尼便能學到,每一場敗仗都是成長的機會。往後他在心理方面將會益發敏銳,也更能察覺自己的不良習慣。
☆心得:希望將來孩子面臨考試或是類似的競賽後,我能當個稱職的大人……

●在表現訓練上,我們首先要學習如何順應突如其來的各種意外;接著我們要學習如何化意外為優勢;最後,我們要學習如何完全自給自足,創造自己的小地震,讓思考過程不斷湧現具有爆發力的靈感,進而無需依賴外界的刺激。

●你全神貫注於手邊進行的工作,就在這時,突然發生了什麼事。你的第一個反應,將視你的專注狀態而定–––如果你整個人高度緊繃,手指塞住耳朵,全身神經緊張,想要抵抗讓你分心的事物,那麼你就處於表現心理學所謂的僵硬區(Hard Zone)。在僵硬區裡,你認為一切事物都要和你配合,才能順利運作。然而,此時的你就像枯枝一樣,脆弱不堪一折,只要承受壓力,便會讓繃緊的神經猛然斷裂。事實上,你可以讓自己平靜而極度專注,表情看來放鬆祥和,但內在心靈活動卻十分活躍。你順著迎面而來的各種變化調整,將生活中的點滴波紋都納入你的想像和創作。柔軟區韌性極強,就像柔軟而富有彈性的草葉一樣,在颶風中折彎了腰卻屹立不倒。

●碰到令人不自在的時刻,我的反應不是避開,而是常會與不適共存。

●如果我在艱難的困戰中感到意志消沉,我有時會乾脆離開比賽會場,到戶外去跑個五十公尺。在觀賽群眾看來,這樣做或許很怪,卻能讓我重拾活力。隨後我重返會場,雖然可能汗流浹背,但就像換了個腦袋一樣。
☆心得:如果用腦科學來看這個例子,出會場跑步正是在整合大腦(參考丹尼爾席格的書)。如作者所說的,還真的換了個腦袋,因為主導大腦的部位換了。

●當我們面對現實,我們與時間的移動齊頭並進,但當我們犯了錯而停駐於原地,我們就落後時間。時間繼續前進,而我們靜止不動,就好比我們突然間閉上眼睛過日子、下西洋棋,或過馬路。就在此時,計程車向我們疾馳而來。

●高階學習者往往能「習數以忘數」,也就是將技術資訊整合吸收後,內化為像本能般的知識能力。生活上遇到的問題會反映在表現或比賽上,所以要從心理層面深入發掘自身的問題。
☆心得:就像丹尼爾席格舉的例子:能不假思索的做出某些流暢的動作靠的是內隱記憶,習數以忘數應該就是內化成為內隱記憶,而照天才密碼裡所說的,如果達到習數以忘數的境界,那麼應該就是髓鞘生成得夠多,迴路夠紮實了。

●高層次學習有個關鍵要素,就是培養在壓力下迅速復原的能力,可以說就是更成熟、更有意識的「童稚之心」。我認為,要轉變為有覺察力的高階表演者,最關鍵的要素之一,就是你追求目標的努力與你的人格特質必須和諧一致。我們每個人有些時候不免需要嘗試新構想,需要拋開既有的認知去接受新資訊–––但同樣重要的是,我們要在不扭曲自我的前提下去整合新資訊。如果失去了自我風格,在我們努力克服障礙的過程中,很可能也會失去讓我們保持平衡的重心。

●那些抽象表現主義畫家與雕塑家,事實上是經過了嚴謹精準的寫實派訓練後,才提出那些革命性的概念。抽象表現主義代表人物之一的波洛克擁有高度技巧,可以把景物繪得像攝影一般逼真,但他卻選擇用狂野而情感洋溢的手法揮灑顏料。他先鑽研型態後,才跳脫型態的束縛。他的作品看似背離古典結構,卻隱約包含了正統訓練的精髓–––但又不受其限制。

●在我看來,學習與表現都是在探索灰色地帶,或說是追求某種不過於極端的中間領域。要持續地督促自己進步,也要小心維持平衡免得自己難以承受。肌肉和心靈都要拉緊才能伸長,但如果繃得太緊,肌肉與心靈便應聲而裂。競爭者必須養成「過程導向」的心態,時時留意尋找比自己更強的對手來刺激自己成長;但同樣重要的是,要讓自己擁有許多打勝仗的經驗以維持自信。我們必須拋開既定的觀念才有辦法接受新知,但不能連自己的獨特天分也放棄了。活潑又有創意的理想派,也需要講究技術的實際面來調和折衷。

●我一直深信,不論是哪個領域的學習者,只要能避免重蹈覆轍–––不管是技術面或心理面的錯誤–––一定能脫穎而出,成為該領域的佼佼者。當然這只是理想的假設,因為我們往往會犯同類型的錯誤,或許是因為有許多錯誤的類型並不是那麼明確,也不容易辨識出來。

●對某些人來說,他們的問題根源在於誤把「保持一致性」與「千篇一律」畫上等號。

●表現卓越的學習者,能進入深度的專注狀態,並且能讓潛意識自在流動,使意識更能專注在少量的資訊,因而產生「看得少卻看見更多」、「時間慢下來」的感覺,以擁有更多優勢。而要讓潛意識發揮作用,就要從基本功開始,讓自己在鑽研的領域打下扎實的根基,逐步建立自己知識網絡。久而久之,便能強化自己的直覺和感受力。

●辨識對方的意圖,最終目標是控制對方的意圖。

●想要脫穎而出,關鍵在於訓練自己時常進入「千鈞一髮」的狀態。練習時越是投入,真正上場時就更能全力以赴–––不論是在比賽、會議室、考場、手術台,或是大舞台。如果我們期望自己表現出色,即使在壓力下也能展現本領,就必須讓自己的生活態度更積極自律。最終目標是,把專注力訓練得像呼吸一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