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6日 星期一

【書摘】 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

作者:岸見一郎
出版:天下文化

☆雖然是在講照護失智父親的種種想法,但很多時候其實跟照顧小孩也沒有差很多,當然,心境上還是會很不一樣,我覺得這裡更多的是在講怎麼對待一個人,他在照顧的過程中怎麼覺察自己與調整自己的心境。

摘:
●我認為用生產力判定人生價值,是錯誤的想法。認為只有生產才有價值的人,等到年邁什麼也無法做的時候,就會因為悲傷而決心逃避現實,這正是失智的心理因素背景。

●協助罹患失智症的父母時,子女必須先接受他們什麼也不會做了,不再以生產力高低的角度看待他們。我們評斷人的價值時,不應該以做得到什麼為標準,而是著重對方的「存在」。

●曾經因為生病而無法動彈的,應該可以了解,無法動彈又需要人照顧時,相信自己還有生存的價值,需要極大的勇氣。雖然自己處於需要照護的情況下,可能很難認同,然而人生的價值就在於任何時候都能感受到生命的喜悅,而非終有一天能恢復到年輕的狀態,再次像以前一樣工作。

●我認為協助患者度過人生最後的日子,也是醫師和護理人員重要的工作之一,如果醫護人員不了解病患住院之前過的是哪一種人生,便無法提供協助。

●失智症患者的清醒,並不是想起過往的記憶,而是了解自己身處何處和與他人之間的關係。

●然而,能常保親子關係良好的人並不多,與父母累積了許多不愉快的子女,對雙親的感情往往十分複雜,當父母需要照護時,子女是被迫重新面對雙親的。更糟的是,父母可能已忘了過往一切,但這並不代表恩怨都煙消雲散了。糾結往事的子女,面對忘了一切的父母,恐怕更多的是絕望的感覺。

●雖然我說要「建立良好關係」,但剛開始照護父母時,不需要設定這麼高的目標,不妨先從「平穩過日子,不要發生大問題就好」開始。

●子女和伴侶無論有什麼狀況、是否生病、是否和我的理想不同,都是我所重視的人。我們不應該依照腦中的理想給對方打分數,而應該看著對方真實的模樣,體認到對方是無可取代的人。尊敬雙親也是一樣。看著雙親真實的模樣,看著雙親獨一無二、無人可以取代的模樣;不刻意加以美化,不帶著理想的有色眼鏡給以又親扣分。

●為了將來不要後悔,在日常生活中,不斷想起和對方一起生活、感情融洽的時光,便是所謂的「尊敬」。

●我們照護雙親時,能做的事情之一,便是放下理想的雙親形象。

●如果無法認同「靜靜待在對方身邊」,具有意義,便會覺得每天的照護工作十分辛苦。靜靜陪在身旁就有意義,就是一種貢獻。

●親子相處時,父母或子女其中一方,最好是雙方,都能戴上朋友的面具,說話方式也會因為改變。

●就算一心想要把父母照護得更好,或是不斷思考該如何照護父母,在該做的事、想做的事和能做的事之間,子女真的做得到的,還是只有能做的事。如果無法明確區分做得到和做不到的事,恐怕很難持續彷彿看不見終點的照護。

●罹患失智症的父母,彷彿自由翱翔於時空當中。子女唯一能做的,不是將父母拉回時間共通的社會,而是要走進父母獨自的世界當中。

●照護父母和育兒一樣,要把重心放在做得到的事,而非做不到的事。雖然很難,但是這樣比較容易注意到父母原本做不到的事情,現在居然能做到了。

●如果父母連自己是誰都忘了,就當作今天是我們第一次見面,時間從「當下」開始,兩人之間便沒有過去。

●假設人生是一條有起點也有終點的道路,有效率地走在這條路上–––換句話說,有效率地過日子,然後死亡,根本沒有必要也沒意義。途中不時繞遠路,有時甚至走點回頭路,玩到忘記時間或是等到發現時已經不知不覺走得很遠,也是人生的常態。

●高中教我們倫理社會學的老師,當時已經七十多歲了。他上課時常常對我們描述老年生活:「那些老人(表示老師不覺得自己是老人)年輕時只知道賺錢,其他事情都不知道,也不知道要讀書。等到退休,身體也無法自由行動了才知道,只要懂得享受閱讀之樂,就不需要怕老啊!我退休後要好好來讀年輕時囤積至今的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