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3日 星期日

【書摘】幫助每一個孩子成功:發展正向性格,培養面對未來挑戰所需的恆久能力

保羅.塔夫 著
親子天下 出版

摘:
●p84
與其把非認知能力當作是可以教授的技能,我的結論傾向把它們看作是孩子成長「環境」的產物,這樣會更精確也更有用。目前已有充分的證據顯示,這符合兒童的早期發展;近幾年來我們已經愈來愈了解,惡劣環境對兒童早期發展的衝擊。有愈來愈多證據指出,即使在初中及高中,孩子的非認知能力絕大部分是出身環境的反映,這環境也包括他們就讀的學校。

●p94
對於大多數兒童,最重要的環境因素是他們經驗到的關係,比方說大人平日(特別是生活有壓力時)與他們互動的方式,至於孩子居住的硬體建築反倒屬次要。

●p114
決定日後成功的大腦發展,大部分在出生後三年就大抵定案。早期幾年發展的能力,可能較難從幼兒就學準備度的測驗看出,但認字母跟數字是可以測得的,而且這些技能牽涉到執行功能,也就是學者近來確認是幼兒園與日後成長中非常珍貴的能力:專注於單一活動並且持續一段時間的能力,理解和遵循指令的能力,處理失望和挫折的能力,能與其他學生交流的能力。

只要是想伸出援手,協助低收入孩童的早期非認知能力培養,都會面臨這個挑戰:孩子在學前教育裡的刻意練習(deliberate practice)並無助於執行功能的培養。反倒是透過環境中與父母跟其他成人的日常互動,才能幫助孩子建立執行功能。

●p148
對於大多數孩子來說,幼兒園的第一天,代表了形塑與影響成長的環境出現重大改變。從那天開始,多數孩子清醒的時間是受到老師看顧,不再是由父母主導。這個轉變有兩個重要含意。首先是實務層面,這意味著,如果我們想要介入五歲之後的弱勢兒童環境,應該把焦點放在學校而不是家庭,這會是比較容易且有效的著力點。其次,從發育角度來看,這意味著孩子過去承受惡劣環境的成長壓力,現在面臨新的領域,這些壓力會浮上檯面,而且被放大。

●p156
我們看到孩子或青少年行為不當時,往往出現下列直覺判斷–––他們已經理性考慮到行為後果,並且盤算出這些行為的好處大於壞處。於是我們的反應通常是試著升高不當行為的代價,像是加重處罰。但除非孩子是經過理性的成本效益分析,並且選擇行為不當,否則這種處罰毫無意義。其實,神經生物學研究提供的主要洞見之一是,青少年經常受到情緒、心理,以及荷爾蒙的力量擺布,而非基於理性思考,而出身逆境的孩子更是如此。

●p168
菲爾之類的獎勵研究,面臨到一個苛刻的現實:對於出身貧困環境的孩子,已經看到良好教育能得到多少林林總總的物質回饋了。具有高中學位的大人,生活過得就是比高中沒畢業的好。平均來說,這些人不只收入更高,家庭也更美滿,身體更健康,被逮捕入獄的可能性更低。具有大學學歷的人平均來說,生活同樣過得比大學沒畢業的要好。青少年都知道這一點。然而,當他們面臨各種關鍵決定,牽涉到他們追求更高學歷的可能性,出身逆境的少年卻常做出違背自己利益的選擇,於是出人頭地之類的目標變得更加遙不可及。

●p172
人類三大需求:自主性、勝任感、自我連結

●p176
想要學生培養出這些積極學習的習慣,最重要的是,盡可能把時間放在營造環境,讓學生在此有歸屬感、獨立性和成長性上

●p186
如果孩子在學校得到歸屬感,得到大人傳達出正確的訊息,讓他們知道自己有潛力,並且帶著同理與尊重的態度關心他們,在某種程度的同情和尊重下加入他們,那麼學生會更願意上課,更能夠堅持面對困難的功課,也更有韌性去處理日常學習的各種瑣碎氣惱與挫敗。

●p190
幾乎沒有證據顯示,從學生的恆毅力或堅持度直接下手改變,就能有效改善學生的課業表現,雖然某些學生可能比其他同學更加努力完成任務,或表現自律,但如果學校或課堂環境幫助學生培養正面心態和有效的學習策略,「每位」學生都可能表現出恆毅力與堅持。

●p192
這些積極學習的行為是怎麼來的?
法林頓的答案是個人品質,她稱之為「學術堅持」,這是持續積極學習的傾向。法林頓認為 具備學術堅持的優秀學生,與他人不同的是,他們面對失敗依舊屹立不搖,就算沒考好,也繼續努力讀書;碰到複雜難解的課業,會找出新的鑽研方式,不輕言放棄。在法林頓的公式中,學術堅持與非認知能力有一些共通點,如恆毅力,自我控制以及延遲享受。但是這些個人特質已得到心理學家證實,經乎是經久不變的穩定特質;而學生的學術堅持,依照法林頓所寫,其實要取決於環境。學生可能在十年級時展現堅持不懈,而不是十一年級,他或許特別鑽研數學,對歷史就沒那麼積極;他甚至可能在星期二特別有學習精神,但星期三就未必。法林頓引用的研究,並沒有證據顯示特定介入措施能改變學生內在的恆毅力強弱,但有很多證據指出,學生對學習科目的堅持,很容易因為學校或教室環境改變而增減。

●p193
這裡有個重要的區別:如果你是老師,在培養所謂恆毅力這種特定基本性格上,你可能永遠無法讓學生成為一個有恆毅力的人。但你或許有辦法讓學生表現有恆毅力的行為,採取有恆毅力的行動。法林頓認為,這才是重要的。堅持不懈的行為能讓成績進步,這是你(以及學生跟整個社會)期望看到的。

有什麼能讓學生堅持自己的行動?法林頓從研究中得到結論,堅持鑽研課業的關鍵因素來自學生的學術心態–––每個孩子與青少年具備的態度與自我認知。法林頓將學生心態的大量研究凝練成四個基本信念,這些信念對學生能否堅持求學最為重要:
一、我屬於這個求學圈子
二、我的能力和效能會因為努力而增加
三、我有辦法做到;以及,
四、這個科目對我很重要。

●p202
老師的評語是教學不可或缺的一環,但從許多弱勢學生的角度來看,信任問題會影響評分的可信度:老師批評我的作業是想幫我進步,還是因為他討厭我?老師是朋友還是敵人?出身良好背景的學生就算碰上這個問題,最多不過翻個白眼。我才不在乎老師怎麼看我呢。然而,對於弱勢學生,特別是那些壓力回應系統受到童年逆境影響的學生,這個問題可能相當要命而且急迫,同時決定了他們對上學感受的好壞。

●p224
EL學校的核心前提是,品格及個性無法經由老師的指令或教學來建立,必須透過挑戰性高的課業,讓學生體會何謂堅持學習的經驗。

●p225
只有歸屬感是不夠的。為了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學習動力,喜歡在校學習,他必須體認到自己正在做一件重要的事,這件事充滿挑戰、嚴格,而且有深度。

小組會議以及克服有意義的學習挑戰,對於發展法林頓所說的正面學術心態十分關鍵,像是「我有辦法做好這件事」,「我的努力可以讓自己更厲害更能幹」。其實這就是法林頓所說,讓孩子培養積極心態最有效的方式,對於弱勢孩子更是如此;碰到不知如何解決的問題,想辦法處理(並且得到同伴合力幫忙,老師提供協助,或是兩者兼具),最後終於想出解決辦法。如果學生有機會體驗這個過程,那麼誰都不必找什麼抽象道理或理論,說服孩子要培養成長心態。因為他們直覺相信,這樣的努力會幫助大腦成長,孩子之所以相信的理由很充分:他們感覺到自己正在感長。

●p235
許多採用深入學習原則的學校,遵循這樣精神–––歡迎同學的批評、改正,與調整;學生的作業會參考老師及同學的回饋建議,修改好幾次,持續一整個學年。提倡深入學習的人,奉行這個基本信念:常常接收批評,一再修訂作業,堅持完成長期報告;處理來自實作經驗的挫敗情緒,這些實際經驗不只幫助學生發展內容知識和智力,還能增長他們的非認知能力,也就是法林頓所說的學術堅持,其他的說法還包括恆毅力與韌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