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5日 星期六

【書摘】刻意練習:原創者全面解析,比天賦更關鍵的學習法

安德斯.艾瑞克森 羅勃特.普爾 著
方智 出版

關鍵字:心智表徵

關於天才的研究,確立了要成為頂尖專家,練習是比天賦更重要的因素。
既然確定了練習的重要性,就要知道怎樣的練習法才是最有效的。這本書就在闡明如何刻意練習。

延伸閱讀:《萬萬沒想到》裡的p114〈練習一萬小時成天才?〉

摘:

●p32
無論天生基因在那些「有天賦」的人的成就中扮演何種角色,他們擁有的主要天賦,其實是「人類大腦與身體的適應力」,而這項天賦,我們每個人都有,那些佼佼者只是比其他人更善於利用。

●p35
投注足夠的時間以正確的方法練習,才能有所進步,別無他法。

●p52
研究顯示,大體而言,一個人的表現一旦到達「可接受」的程度,動作成自然,再多花幾年「練習」也不會進步。若真有影響,那些有二十年經驗的醫生、教師或駕駛人相較於只有五年經驗的,狀況很可能更差,因為那些已經自動化的技能並未透過刻意練習精進,反而逐漸退步。

●p59
克服障礙之道不在於「更加努力」,而是「嘗試新方法」,也就是技術層面的問題。

●p60
克服障礙最理想的做法,就是以不同方式應對。

●p67
研究顯示,學習新技能相較於持續練習已習得的技能,更能使大腦產生結構性變化,但逼得太緊或時間過久,可能讓人筋疲力竭,導致學習效果低落。大腦和身體一樣,在被逼出舒適圈,但不是離開太遠時,改變最快。

●p82
想要掌握身體的恆定傾向以激發改變,可以這麼做:鍛鍊的難度夠大、時間夠久,身體便會有所改變,好讓挑戰變得輕鬆些。你可能會覺得自己變強壯了,耐力、協調性也變好。不過得注意一個問題:代償性變化發生後,例如長出新的肌肉纖維且變得更有變率、長出新的微血管等,身體便能應付先前覺得困難的體能活機,於是又覺得舒適了,不再有所變化。為了持續改變,就得不斷付出,跑得更遠、更快、更努力。若不持續逼迫自己,身體就會安於當下的恆定狀態(儘管是和之前不同程度的恆定狀態),不再進步。

這就是為什麼要待在舒適圈外面:你必須不斷挑戰極限,好讓身體一直發生代償性變化,但若把自己逼得離舒適圈太遠,又可能造成傷害,反而導致退步。

●p104
心智表徵的一項重要特色是「領域限定性」,也就是只適用於正在培養的技能。以史提夫.法隆為例,他為記憶長串數字發展出來的心智表徵,對記憶長串字母毫無幫助;同理,棋士的心智表徵無法讓他在一般的視覺空間六力測驗中更具優勢,跳水選手的心智表徵也無法用在籃球場上。

這大致說明了專家級表現的一項重要事實:所謂「通用技能」並不存在。

●p107
專家與一般人的主要差異在於長年的練習改變了專家腦中的神經回路,製造出高度特化的心智表徵,進而在記憶、模式認知、問題解決等方面表現驚人–––想要躍上自身專業領域的顛峰,這些高階能力是不可或缺的。

●p120
刻意練習的主要目的在發展有效的心智表徵

●p129
刻意練習的黃金法則
刻意練習和其他有目標的練習有兩大差異:第一,該領域必須發展得相當成熟;第二,需要有個老師提可以幫助學生改善表現的練習活動,或是以該領域頂尖專家的經驗為師。

●p131
這些領域有許多共同點。第一,能以客觀方式(例如非輸即贏的棋賽,或是兩人或兩個隊伍之間的比賽),或者半客觀的方式(例如請專家評審評分)衡量表現。這點想來合理:如果對表現的好壞沒有認定標準,也無從得知如何改變才能改善表現,很難發展出有效的訓練方法,甚至近乎不可能。若是對進步的定義模糊,又怎麼發展得出改善表現的方法?第二,這些領域的競爭激烈到讓從事者擁有強烈的練習和精進動機。第三,這些領域大多十分成熟,相關技能已經發展了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第四,這些領域有專業人士擔任教師和教練,隨著時間過去發展出日益精深的訓練技巧,讓該領域的技能穩定提升。技能精進和訓練技巧的發展相輔相成,新的訓練技巧能讓人更上一層樓,進步又會促成訓練上的創新(又是一種良性循環)。

●p140
要成為傑出的小提琴家必須投入幾千個小時練習,沒有捷徑,也沒有花少許時間就能達到專家程度的「天才」;就算是這些被德國頂尖音樂學院錄取的小提琴資優生,投注極大量時間練習演奏技能的人,其表現平均都優於練習時間較少的人。

●p143
刻意練習和其他有目標的練習有兩大差異:第一,該領域必須發展得相當成熟,佼佼者的表現水準和新手有極大差距,例如音樂演奏(顯而易見)、芭蕾和其他舞蹈、西洋棋,以及多種個人和團體運動,尤其是針對運動員個人表現評分的項目,如體操、花式溜冰或跳水。哪些領域條件不符呢?幾乎沒有或不具直接競爭性的活動,例如園藝和其他嗜好,以及現今職場的許多工作,如企業經理人、教師、電氣技師、工程師、顧問等。這些領域因為缺乏評估表現是否卓越的客觀標準,難以找到有關刻意練習的累積知識。

第二,刻意練習需要有個老師提供可以幫助學生改善表現的練習活動。當然,要有這樣的老師,代表得先有人透過可以傳授的學習方式,達到某種技能水準。

●p144
刻意練習的特色:
□刻意練習培養的技能已經有其他人知道該怎麼做,也已建立成效頗佳的訓練技巧。
□刻意練習只在跨出舒適圈後才能奏效,需要學生不斷嘗試去突破現階段的技能水準。
□刻意練習必須有定義清楚明確的目標,且往往涉及改進想要達到的表現的某個面向,而不能只設定模糊的整體改善目標。
□刻意練習是「刻意」進行的,也就是必須全神貫注,有意識地行動。
□刻意練習包含意見回饋,並根據該回饋調整努力方向。
□刻意練習能產生有效的心智表徵,也仰賴心智表徵運作。
□刻意練習幾乎等於加強或調整先前習得的技能,必須著重該技能的特定面向,努力改善;而隨著時間過去,這一步一步的改最終會打造出專家級表現。

●p153
找出專家後,就去弄清楚這名專家做了些什麼和其他人不一樣的事,足以解釋他為何有傑出表現。就算他做的許多不一樣的事和傑出表現也許並無關連,但這至少是個起點。

條件允許的話,最理想的方法永遠是跟著優秀的教練或老師學習。

●p157
刻意練習和設計來達成特定目標的相關練習法,都包含個人化訓練,這些多得獨自進行的訓練活動就是為了加強某部份的表現。

●p159
你之所以必須投入一萬小時或更多時間練習,以成為世界頂尖的小提琴家、西洋棋棋士或高爾夫球員,是因為與你比較或競爭的人各個都投入了至少一萬小時或更大量的時間練習。

●p198
老師的重要任務之一,是協助學生發展個人的心智表徵,才能針對表現自我監控和修正。

●p200
開始分心或覺得輕鬆好玩時,大概就代表沒有進步。

●p209
想在沒有老師的情況下有效練習一項技能,建議記住三個重點:專注投入、意見回饋、解決問題。

●p218
科學至今仍難以證明有一種通用的「意志力」適用於所有狀況。例如,我們無法證明,為了準備全國拼字比賽而以足夠「意志力」付出無數小時學習單字的學生,若被要求練習鋼琴、西洋棋或棒球,是否也能展現同樣多的「意志力」。事實上,證據反而顯示,意志力是一種非常受情境影響的特質,人們往往發現在某些領域比較容易鞭策自己,其他領域則不。如果凱蒂努力研究琪藝十年後成為特級大師,凱爾只下了六個月的琪就放棄,這表示凱蒂比凱爾更有意志力嗎?假如我說凱蒂練了一年鋼琴就放棄轉而學習西洋棋,凱爾則是國際知名的鋼琴演奏家,你的看法是否有所改變?這種情境依賴性讓人質疑,一個人可以數個月、數年、數十年日復一日地持續練習,是否真能歸功於某種天生的意志力。

●p220
若想加強某方面的技能,我往往會建議每天至少投入一小時全神貫注地練習,而要維持這樣做的動機,可從兩點切入:持續的理由和停止的理。會停下原本想做的事,是因為停止的理由終究強過持續的理由,因此想維持動機,可以增強持續的理由或減弱停止的理由,而要讓動機發揮效用,通常必須兩者兼具。

想讓停止的理由變弱,有許多做法,其中最有效的一種便是撥出固定時間並排除其他所有義務和令你分心的事,好好練習。

●p221
頂尖專家有兩個習慣雖然看似和動機無關,實際上卻有幫助。第一個是照顧身體:睡眠充足,並保持身體建康。第二個習慣是將練習時間控制在大約一個小時。

●p223
研究發現,這些專家年幼時,父母都會運用各種辦法讓他們不中途而廢。其中更有幾位專家提到,年輕時曾經因為生病或受傷而長時間無法練習,等到終於可以繼續練習時,表現往往不如從前,於是感到沮喪而想放棄,這時父母會表示想放棄可以,但至少要先練習到恢復先前的水準–––這就是祕密招數。這些未來專家練習了一陣子並回復以往的水準時,自然會發現持續進步的確有可能,之前只不過是一時挫敗。

●p224
建立和維持社會動機最好的方法,就是讓自己身邊圍繞著你努力時會給予鼓勵、支持和挑戰的人。

●p227
將這條漫長的路分成一連串可達成的目標,一次聚焦一項

●p237
許多孩子一開始有動機探索或嘗試新事物,是出於與生俱來的好奇心或遊戲性,因此父母有機會以剛萌芽的興趣做為展開某項活動的跳板。不過,源自好奇心的初期動機還是需要補強,讚美對年幼的孩子而言效果奇佳。

●p249
來看看音樂訓練對大腦的影響。研究顯示,音樂家的大腦有些部位比非音樂家大,但其中某些部位的差異只顯現在自幼開始學習的音樂家身上。例如,有研究就從連結左右腦、擔任兩者之間通管道的胼胝體找到證明。成年音樂家的胼胝體明顯大於非音樂家的成人,但進一步檢視便會發現,這僅限於七歲前開始學習音樂者。這些研究結果在一九九0年代發表之後,研究人員又發現音樂家腦中有其他一些區域大過非音樂家,但這個現象只出現在某個年齡前就開始接受音樂訓練的人身上,而這些區域中,有許多都和肌肉控制有關,例如感覺運動皮質區。

●p250
大腦在剛進入青春期時灰質量最大–––灰質這種組織含有神經元、連結神經元的神經纖維,以及神經元的支援細胞–––之後大腦中的灰質便逐漸減少。而突觸(神經細胞之間的接點)在生命早期達到最大量,兩歲孩子的突觸可能比成人多出百分之五十。

●p258
創造力其實和下苦功及長時間維持專注的能力相輔相成,這些正是一開始造就他們專家級能力的刻意練習的要素。

●p306
老師在準備教案時,決定學生應該具備哪業能力,遠比決定應該具備哪些知識有效,因為學生在培養能力的過程中自然會得知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