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4日 星期二

【書摘】教養的迷思 : 父母的教養能不能決定孩子的人格發展?(十)

最後一摘。這本書讀來實在太喜歡了,忍不住摘了一大堆我覺得很醒腦的段落,共有十篇(部份附有我自己的心得)以供將來回顧。

摘:
●p394
今天青少年所做的各種「當面」(in-your-face)的反抗,是我們社會的特色,因為我們送孩子去上學。在認為十四歲的女孩可以結婚、十四歲的男孩可以保衛家園的社會裡,就沒有這種反抗發生,因為這些十四歲的男、女孩已經被分類成大人了,他們沒有任何動機去說他們與大人不同。他們可能對某個大人不滿,例如把她當奴隸看待的婆婆或與他競爭妻子的父親,但是這些不滿中並沒有團體的意識在內,沒有的原因是在那些社會裡,青少年根本沒有機會與其他的青少年在一起,他們沒有青少年期的觀念,他們沒有團體意識,因為根本沒有團體存在。

當青少年聚集在一個地方(比如說高中)時,他們才形成一股力量。就像二千年前的高中生一樣。在紀元前四紀紀和五世紀時,有一些希臘哲學家以教育雅典的對手。蘇格拉底抱怨說學生不尊敬他,學生在他走進來時沒有站起來,他們在聚會中大聲談笑,把桌上的茶點一掃而光,恫嚇他們的老師。亞里斯多德也一樣對他學生的態度很不滿:「他們自以為了不起,對自己的想法堅信不移,這其實就是他們每一件事都做得太過火的原因。」這些哲學家也不欣賞他們開的玩笑。「他們喜歡笑鬧,所以就變得愛戲謔,戲虐使得他們沒有紀律。」

老師可能非常討厭他們,但是他們卻使第四世紀的雅典成為世界最熱門的地方,當你有一群既不是孩子又不是大人的人時,你就有了使社會快速改變的機制。

●p395
在只有兩個年齡團體的社會裡,文化可以一成不變地傳承下去。因為孩子還無力改變文化,他們還不夠獨立,而大人不會改變文化,因為他們是這個文化的捍衛者。改變文化的是十幾二十歲有自己團體的年輕人。團體意識使他們要跟他們的父母和老師不同,他們急於區辨自己與上一代,而且飢不擇食,但許多不同並沒有比上一代更好。的確,很多時候的改變更糟。他們採用不同的行為和不同的哲學,他們發明新字、新的裝飾方法,他們把這些行為、哲學等等帶入成年期。他們使得他們的下一代必須去找新的區辨方法。

●p408
童年是同化的時期,是孩子學習如何跟同年齡、同性別的人有一樣行為的時期,這是他們社會化的方式。在只有兩個年齡團體的社會裡,十四歲就已經可以生孩子了。在那種社會裡,男人和女人應該做什麼是很清楚的,其中並沒有什麼選擇的餘地。但是童年也是分化的年齡。孩子學習自己是什麼樣的人。長得漂亮還是平凡,是強悍還是軟弱,快速還是緩慢,將自己和別人相比就會了解了。當他們準備好要進階到下一個年齡類別時,他們會把這個了解帶著一起過去。

●p437
全世界的父母都會用體罰,大多數的美國家庭也會用。甚至動物也有。我認為它是一個天生的父母行為。我寫這本書的一個目的,就是想將各種專家加諸到父母身上的一些不必要的罪惡感給去除掉。假如你偶爾發脾氣,打了你的小孩,你不見得就會造成他們什麼永久性的傷害,但是你可以傷害你跟他們之間的關係。假如你不公平,而且他們已經大到可以察覺到這一點的話,你會失去他們對你的尊敬。

但是你失去他們尊敬的原因,並不是如專家告訴你的那樣–––專家說,如果你打小孩,你只會使他們更愛打人、更有攻擊性。

這個邏輯非常具有說服力。你打你的小孩,等於是你讓他們看到一個攻擊性的榜樣;你正在教你的小孩「打人是沒有關係的,打人可以使那個人做你要他做的事。」

這許多年來,我對這樣的說法深信不疑,並且把它寫進我的教科書中傳授給讀者。我並沒有注意到,許多我們不希望孩子做的事情,我們卻同時提供他做這些事情的模範(例如,隨高興任意進出房子);而許多我們希望他做的事情,我們也提他們不要去做的模範(例如,吃綠花椰菜)

教養孩子的方式可以轉換得很快,上一代的專家很快就被現代的專家所取代了。假如新的專家不能告訴你什麼是跟上一代不一樣的地方,他就會關門大吉。在美國這個民族的大熔爐裡,有許多的次文化存在,每個文化都有每個文化自己的看法。亞裔的美國人和非裔的美國人比較不注意歐裔美國人的專家在說些什麼,所以他們對打孩子屁股並不會很反感。現在對於打屁股反對最激烈的,就是中產階級的白人。他們希望用「禁足」來替代體罰。

黑人父母比較不喜歡用這種方法來管教小孩。「不准出去玩對白人才有用。」他們對訪談者這麼說。

或許白人是太輕信別人了。大多數有關體罰的研究,就像魏勒斯坦的離婚小孩研究一樣,是沒有價值的,而這些專家就是根據這些沒有學術價值的數據在給你忠告。

【台灣的教養趨勢就是這樣跟風跟來的……我現在不會去理什麼不打不罵的教養理念(曾經很相信),但也不會去提倡打罵就是了,我覺得如何教養孩子,實在是跟家庭環境還有孩子本身的性格有太大的關係,不打不罵,或是又打又罵都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也就是說,我覺得選擇什麼教養路線並無高下之分。所以,倡導不打不罵的團體,其實真的也不用去攻擊這些覺得打小孩不會怎樣而且寫文公開分享的父母了(雖然「如何打小孩才不會有不好的效應」這個問題,根據本書來看這也是無意義的討論,根據研究,這對小孩的人格不會有什麼長遠的影響,有長遠的影響的只有親子關係好壞而已),畢竟他們也是一樣都是在分享一種他們覺得有用的、有意義的教養方式。不過如果就團體對立效應來說,提倡不打不罵的團體可能非常需要一個共同的敵人–––那些分享如何體罰小孩的家長–––這樣能有效激起內部團結。我認為做為一個不依從團體的人來說,我們的教養路線不用去跟誰團結,所以只要看懂這一層就可以了。】

●p439
體罰研究的另一個問題是,它不能告訴我們孰為因、孰為果。在某一個種族或某一個社會階級之內,有些孩子比較有攻擊性,有些孩子挨打的次數比別的孩子多。假如攻擊性強的孩子挨打的次數比較多,那麼是孩子攻擊性使得父母比較常打他呢?還是父母常打他才使他比較具有攻擊性?在大部份情形下,這個問題是無法回答的。

●p476
有人問:「你是說,我怎麼對待我的小孩,都沒有關係嗎?」他們從來沒有問:「你是說,我怎麼對待我的太太(或先生),都沒有關係嗎?」但是情況是相同的。我不認為我對待我先生的方式,會影響他明天成為什麼樣的人;但是我認為會影響他跟我住在一起時快不快樂,或是我們是否仍是好朋友。

●p480
假如大腦需要詩歌的閱讀和漂亮的走馬燈,才會使神經正常發展的話,那麼我們的祖先大腦都有缺陷了。傳統社會中的嬰兒帶給我們線索,讓我們了解發展中的人類大腦期待什麼樣的環境。那些社會中的嬰兒並沒有人讀書給他們聽,甚至也沒有人他們說話,但是每一個嬰兒都有很多東西可以看、很多聲音可以聽。雖然這些嬰兒在他們生命的前兩年當中並沒有學到什麼東西,但是這並沒有阻礙他們學習。當時機成熟時,他們自然而然地學會成為一個大人所必須知道的全部事物。

至於相關,我想你現在已經道該怎麼去想了。為什麼讀書給孩子聽的父母,他們的孩子會比較聰明,那是因為他們是比較聰明的孩子–––智慧有一部份是會遺傳的。假如「父母唸書給孩子聽會讓孩子比較聰明」是有環境理由的話,我們不應該會在同一家庭長大、聽同一對父母唸書的收養孩子兄弟中,發現IQ會有相關。因此,唸書給孩子聽或給他們看漂亮東西會使他們變得更聰明,這是完全沒有科學根據的說法。

●p481
父母本來就應該統御他們的孩子,他們本來就該掌管一切。但是現在父母對行使他們的權力非常猶疑,這個猶疑是專家加諸在父母身上的,這也是使得父母無法很有效地治理家庭。

●p484
你過去都遵照他們(專家)的忠告去做,但你現在怎麼了?假如你沒有公平地愛你的孩子(雖然那不是你的錯,自然使一個孩子比另一個孩子可愛),他們會使你覺得有罪惡感;假如你沒有花足夠的「有品質的時間」在孩子身上(雖然孩子寧可花有品質的時間跟朋友在一起),他們也使你覺得有罪惡感;假如你沒有給孩子一對父母,一男一女(雖然沒有確切的證據說明這會有長期的影響),他們會使你覺得有罪惡感。假如你打小孩(雖然大的類人猿打小的類人猿已經打了好幾百萬年了),他們會使你覺得有罪惡感。最糟的是,假如你的孩子到頭來一事無成、不成材的話,他們更會使你覺得有罪惡感。「怪罪父母」是最容易做到的事;他們是「容易射擊的目標」(sitting ducks),自從佛洛伊德點燃了第一支雪茄之後,父母親就成為人人喊打的過街鼠了。

●p486
不要去管專家告訴你的話,愛你的孩子,因為孩子很可愛,而不是因為你認為他們需要愛;享受他們,盡可能地教導他們你所有的知識。放輕鬆點,他們將來會怎樣並不會反映出你對他們的照顧。你既不能使他們完美,也無法毀滅他們。他們不應該是你可以使其更加完美或加以毀滅的;因為他們是屬於明天的。

●p486
體罰和批評、指責,已經被專家認定為不合法了。你不能告訴孩子他很壞,你只能說他所做的事很壞–––不,不,最好說,他所做的事使你覺得很難過。
【作者的超酸文風我真是太喜歡了!!】

小孩並沒有那麼脆弱,他們比你想像的強韌。他們一定得如此,因為外面的世界並不會因為他們是孩子而對他們特別優待。在家中,他們可能會聽到「你的作為傷透了我的心」,但是在外面的遊戲操場裡,他所面對的是:「你是笨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